1.重複印象。為使要記住的事物在孩子頭腦裏形成深刻、清晰的印象,讓他一遍又一遍反複地聽或誦讀,這是一種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孩子很多時候願意重複,比如反複聽同一個故事,多次到一個遊樂場所遊戲等,在活動過程中加以必要的引導,如讓他跟講故事、指路、背著說出遊樂器械的特點等,可以強化記憶。
2.明確目的。指出讓孩子記憶事物之後的結果,可以提高孩子記憶聯係的積極性:比如告訴他仔細觀察一輛汽車,記住它的樣子,回家就能把它畫出來;或者練習講一個小故事,到幼兒園就能講給其他小朋友聽……記憶的效果會更好。
3.多感官參與。在認識事物時,讓孩子盡可能動用多個感官共同參與,可以使他的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更全麵、更清晰,有助於使記憶內容準確、保持時間延長。比如背唐詩,讓他能邊聽邊說、邊看著圖,還能用手指一指。
Q:我給兒子買了一輛電動玩具車。他自己很少玩,可一有別的小朋友要玩他的車時,他就要玩,說什麼也不讓別的小朋友玩。這是為什麼?
A:這位家長,既然是送給兒子的玩具車,車的主人就是他了,他們會認為所有屬於他名下的東西都是他的。因此,一年前還看見自己的小寶貝樂意與他人分享的父母會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孩子變了:如果其他小朋友碰了一下他的玩具,他幾乎有暴跳如雷的反應。父母們應該明白,“我的”通常是幼兒常常會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隻有孩子先懂得了“所有權”這個概念,他才能開始慢慢學習與他人分享。
家長所要注意的問題是:確保你的孩子有較多的玩伴。如果一個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其他的小夥伴,或者他接觸的小夥伴的範圍非常有限,那麼他就很難學會與人分享;同時,要對孩子不分享的行為表示理解,並且可以說,爸爸媽媽知道這個電動汽車是你的,你說讓就讓,不讓就不讓吧,但爸爸媽媽希望你能給小朋友玩。對孩子提出期待是父母滲透式地教育孩子分享的好方法。
Q:三歲的兒子突然對死、病很敏感。人稍微碰他嘴一下,他就要吐好多次吐沫;碗裏有一點異樣的東西,他都要問是否有毒;更糟糕的是,你越給他解釋,他越想這些問題,特別是在臨睡前,反複問這類問題,讓人實在頭疼。有時靠講故事轉移他的注意力,但講完後他又回到起點,真讓我煩透了。請問專家,他這是強迫症嗎?您說該怎麼辦呢?
A:這位家長,你的孩子有些膽怯而敏感,對於死亡的話題尤其過敏,這表明孩子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同時,也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建議父母多陪伴孩子,愛撫孩子,多帶孩子外出活動,多幫助孩子展開交往,分散注意力。
另外,根據你的描述,你的孩子的確有強迫傾向,但是否應定為強迫症還需要到兒童心理谘詢機構診斷。
所謂強迫症是一種明知不必要,但又無法擺脫、反複呈現的觀念、情緒或行為。在兒童期,強迫行為多於強迫觀念,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患兒智力大多正常。一個正常的兒童,在他發育的早期,也可能有輕度的強迫性行為。如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手撫摸路邊的電線杆;有的孩子走路時,喜歡用腳踢小石子,有的孩子愛反複地計算窗欄或涼台欄杆的數目等等。這類行為不伴隨任何情緒障礙,而且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消失。患兒並不像成年的強迫症患者那樣,有明顯的內心矛盾和焦慮不安。一般來說,患兒對自己的強迫行為並不感到苦惱和傷心,隻不過是刻板地重複這些行為而已,如果不讓他重複這些動作,他們反而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發脾氣。
如果強迫症患兒的父母有性格偏異,如特別愛清潔、過分謹慎、過於刻板、優柔寡斷、遲疑不決等,要予以糾正,否則會影響患兒強迫症狀的康複,並且不利於孩子以後的心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