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父母育兒新概念(6)(1 / 2)

媽媽脾氣大對自己的心肺和肝髒功能很不利,而且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十分不利,寶寶會因為媽媽脾氣大而經常會感覺到驚恐和壓抑,身心發展較遲緩,沒有生氣、情緒反應遲鈍,對人的關係容易發生障礙等,而且個性易退縮,或脾氣急躁、任性、好哭、社會交往中易受欺負,長大後應付壓力能力弱,學習上遇到困難往往退縮,長大後也容易染上各種不良習慣,生活上也容易挑食、偏食、睡眠不安等。母愛對兒童良好個性的培養和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正常的母愛是兒童心理獲得正常發展的前提條件。

好媽媽關注自身成長拒絕大脾氣

針對媽媽發脾氣的幾點可能的原因,媽媽可以從以下方麵著手改善自己的情緒:

1.可以在寶寶三歲左右時開始恢複工作。一邊工作一邊照料孩子雖然辛苦,但媽媽至少滿足了自己的事業心、成就感以及與社會交往的需要。如果一時不能工作,建議媽媽報個培訓班,或自己製訂學習計劃為頭腦充電,為以後工作做準備。

2.每次跟寶寶相處時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情緒上,即覺察自己的情緒,影響自己的心情,引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總盯在寶寶的身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隻要把自己的精神培養起來,寶寶的行為自然就會進入軌道。

3.跟外界持續保持聯係,安排好屬於自己獨處的生活。人很容易有惰性,天天做同樣的事情很容易形成習慣,而在家裏圍著寶寶打轉,空間狹窄,幹不完的活,卻也容易讓精神懈怠,所以媽媽要跟親戚朋友保持聯係,每周都請家人或保姆帶寶寶,你自己去聽場音樂會,看場電影或逛逛書店,還有,和愛人一起在公園茶館坐會兒,聊聊天,暫時把寶寶放在一邊。

給寶寶平等與尊重

父母要以“成長原則”教育孩子。這裏的“成長原則”有兩個含義,一是父母要想孩子成長,就要自己與孩子一起成長,讀書學習,與人交流,不斷進取。二是麵對孩子的問題行為時,要以成長的眼光決定教育方式,而不應糾纏於某個具體的事情上孩子沒有聽父母的話。父母在麵對孩子的惱人行為時,往往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就是要求孩子現在馬上聽話,不哭不鬧,該收玩具就收玩具,該關電視就關電視,該吃飯就去吃飯,父母眼前的要求得到解決了,就可以了。事實上,孩子更需要增強的是他們的理解力,增強對父母的信任,而不是眼前聽父母一次話。

傾聽孩子的內心。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盡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他所說的話,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閑時間再說。與孩子說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增進親情。許多和孩子溝通不好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在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說話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麼”的角度出發,而很少去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

與孩子交流注意方法。親子交流的方法有很多,像剛出生的孩子,我們可以用眼神交流。當可愛的孩子睜開雙眼時,你一定要把握住這短暫的第一時刻,用溫柔地延伸凝視她。要知道,嬰兒早期就能認清別人的臉,每次當他看著你的時候,都在加深對你的記憶。

孩子長大一點了,多對孩子身體、手指、腳趾做撫觸,多和孩子做大運動,走、跑、跳、鑽、投、爬,多和孩子做手工遊戲。

雙休日是爸爸媽媽和孩子在一起最長的時候,不妨多與孩子進行感情上的交流。比如,多帶孩子接近自然,參觀展覽館、博物館、美術館,參加戶外體育活動,讓孩子呼吸新鮮空氣,鍛煉身體,增長見識。

幼兒不是一個聽話的年齡,所以“犯錯誤”是常態,父母隻需要平靜、有力地提前向孩子提出正確的行為規範:坐直了看電視、保持安靜、愛護玩具等,孩子不執行時可以把他抱離“犯錯誤”的場所或對他的錯誤行為加以限製即可。父母的身體力量可以大一些,但臉上要微笑,情緒要平穩,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這對於他內心改正錯誤,建立規範,提高認識水平非常重要。

幫寶寶贏得社會化“綠卡”

童童平時在家優越感很強,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凡事都讓著他。吃飯、穿衣都由爺爺奶奶幫忙,想要什麼玩具,爸爸媽媽都買來滿足兒子。現在,強強已經3歲多了,在幼兒園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時,媽媽發現他總是很畏縮。小朋友們一起吃飯、一起玩耍、一起做遊戲的時候,童童卻躲在一旁,不敢去參加。

孩子隻有在與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協調好各種關係,才能正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形成積極的情感,為將來正常地進入社會,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