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父母育兒新概念(5)(1 / 3)

通常來說,年輕文靜的媽媽氣息較弱,說話底氣不足,肌肉力量不足,血液流通速度也較緩慢,與人相處的經驗也相對匱乏,精力往往不太夠用,每次向外打開自己的內在時,總是顯得沒有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心裏沒底,有些慌張,很力不從心。於是,麵對自己家裏尚懵懂不知的嬰幼兒的巨大成長力量,以及在成長中冒出的難題,往往有些使不上力氣的虛弱感,再加上現在社會競爭壓力大,經濟壓力大,生活壓力大,父母往往在精疲力竭強弩之末的時候回到家,強撐著給孩子擠出的幾絲微笑也因為寶寶越長大越會“氣人”而變得僵硬了起來,有時會讓人感覺到笑不由衷,這樣就很難讓心愛的寶寶感覺到媽媽飽滿的真誠了。

當孩子感到了媽媽的神情和氣息不對勁時,他們就想要去負擔,他們想拚命地吸引媽媽的注意力,想要用各種行為表現來表明他對媽媽的關心和愛,也表達著他的緊張不安:他需要媽媽安撫他。如果他的淘氣、任性和哭鬧換來更多更大的懲罰,他對媽媽的信任則向深處墜落下去,他會犯更大錯誤繼續表達他的愛。他們也會猜測,媽媽不開心是怎麼回事呢?爸爸媽媽為什麼吵架?媽媽為什麼哭?噢,漸漸地我知道了:是我不乖。這樣,他會委屈,會內疚,也會自卑。

建議年輕的媽媽再忙,也要抽出時間每天做獨自靜思功課。在一個人獨處的過程中,練習深呼吸,你會發現內在自我的力量,你會變得平靜鎮定起來,不斷地發現平靜,複習鎮定,麵對寶寶時,你才會傳播給他最圓熟的愛,寶寶的心理發展也會更完整,更圓熟。

培養時代化與國際化寶寶

有人說:“我們的父母沒有那麼好的條件,也沒有接受過什麼培訓和學習,我們不也成長得好好的嗎?”確實,五六十年代的父母也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孩子,但是不得不承認,傳統教育觀念下成長起來的70後、80後也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惰性強、做事情拖延、自我意識淡薄、沒有主意和創造力、不會拒絕別人,有的孩子過於老實,可老實並不代表著有能力。

當70後、80後成為父母的時候,必須跟得上這個時代的要求,對孩子各方麵的培養應該更精細一些。雖然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很開放了,可我們的孩子還是跟不上國際化。美國的孩子不管去哪兒很快就能適應新的環境,中國的孩子相對保守,十之八九都不會主動地去表現自己,尤其到新環境裏他們會覺得很壓抑,遇到挫折會很自責、很敏感。我所說的國際化不僅僅是英語,它隻是一門技能而已,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個性發展,比如獨立自主、勤奮、良好社交能力、靈活的處事方式、樂觀的生活態度及幽默感。

心靈不能被物質溺愛

一位80後的媽媽說:“奶粉咱要買進口的,不想孩子吃成大頭娃娃;衣服咱要買品牌的,款式好質量好;照相得請人拍個寫真集,自己的相機再好,也拍不出人家那專業效果;紙尿褲咱也是隻挑貴的,不為別的,隻為用著放心。總之一句話,咱一輩子就這一個孩子,奢侈就奢侈吧,不能讓孩子受委屈。”

物質攀比與這個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物質條件極大豐富,各種商品眼花繚亂,高科技電子產品層出不窮,很多父母盡一切可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他們覺得這樣才能培養出成功的紳士和優雅的淑女。不可否認,良好的物質基礎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現在看來,父母們往往過於攀比物質條件而忽略了教育孩子最本質的東西。

父母對物質的過於投入容易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心疼父母的付出,同時會因為物質豐富精神空虛變得更為膚淺、怪誕,而這些不良後果點點滴滴呈現於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往往被“疼愛”孩子的父母們所忽略。當父母們意識到自己因過於注重物質而導致教養失敗、貽誤了孩子健康成長時,孩子通常都已經步入成年。特別是那些80後的父母,對這種舍本逐末的養育誤區應該避而遠之。

大多數父母都知道這樣一句話——“性格決定命運”,父母們要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的每一次行為當中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生活自理習慣、作息習慣、學習習慣、待人接物的習慣以及鍛煉身體的習慣,從而形成孩子的優良個性。

在經濟發達、商品豐富、競爭激烈而價值多元化的時代,父母們要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獨立自主、頭腦清醒、意誌堅定、果斷勇敢的個性,開放接納各種人與事的健康心態。同時,保護孩子強烈的好奇心,鼓勵他們不斷學習進取,打造孩子勇於並樂於承擔責任的品質、積極主動的行動力。由此,孩子才會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在集體與組織中如魚得水,不斷走出自我中心的短視狹隘,成就一個具有高度社會化意識的大我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