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這種教育的孩子,通常會非常任性和好勝,承受不了來自任何一方的批評,心理脆弱。他們是令老師頭痛的孩子。
當然,現代家庭大多已經達到小康水平,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並不為過,但不要滿足孩子不切實際的要求。像歡歡提出的西班牙雙人行就要拒絕,樓主要培養歡歡的物質價值觀和理財觀才好。
“誤入誤區,及時走出”來自:迷宮嫂4樓
單親家庭的教育誤區並非隻在我國存在,在世界範圍內也廣泛存在,在發達國家尤為突出。想要及時走出教育誤區,必須先對誤區有所認識,除樓上兩位提到的“暴力”和溺愛外,還有以下兩種:
美國有位科學家做過一個名為“感覺隔離”的實驗——一個人待在完全與世隔絕的屋子裏。幾小時後,此人產生幻覺,再過一些時候,此人心理崩潰,精神失常。這說明,人需要常常與外界接觸和溝通。
有些單身父母因為太過於在意孩子的安全,所以隻允許孩子在自己視線範圍內活動,限製孩子與離異伴侶來往,上班時就把孩子關在家中。這和“感覺隔離”實驗如出一轍。美國著名學者H奧托認為,把一個人與世隔絕,是現在能夠采取的最嚴厲的刑罰。單親孩子,本來就缺少父(母)愛,心中深藏著痛苦,更需要和朋友交流。所以千萬不要讓孩子孤單地成長。
反之,有一部分單親父母或因工作繁忙,或因離婚對孩子厭惡,或擔心孩子經常一個人在家而性格孤僻,過於放任孩子,令孩子在離婚時形成的 “爸爸媽媽不要我了”的觀念加重為“爸爸媽媽不管我了”,這在無形中加重了對孩子的傷害。
單身父母的難處一言難盡,但希望樓主能盡快解開糾結。單親孩子更需要關愛,比起物質,歡歡更需要心理關愛。
““袋鼠媽媽”的教育方式”來自:蹦蹦跳跳5樓
盡管很多人建議離婚時母親放棄撫養權以便再婚,但更多母親寧願放棄自己的“未來”也要撫養孩子,像保護孩子的袋鼠一樣,所以,單身媽媽被很多人愛稱為“袋鼠媽媽”。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非常欣賞“袋鼠媽媽”們對生活的態度,但樓主對歡歡顯然存有溺愛傾向。那麼“袋鼠媽媽”究竟該怎樣才能給像歡歡這樣的孩子最好的關愛呢?
(1)很多“袋鼠媽媽”對孩子存有負罪感,認為自己無力維持婚姻,給孩子帶來了傷害,這是很大一部分溺愛子女的“袋鼠媽媽”的普遍心理。其實,離婚隻是人生中的一個決定和轉折而已,或許與孩子有關,但絕不至於負罪。
(2)部分“袋鼠媽媽”不願意孩子與父親見麵,但血緣、親情無法抹殺,這樣做何嚐不是在傷害孩子?另外,從小缺乏父愛的男孩缺少陽剛氣,容易孤僻和膽怯,往往不愛和男孩一起玩,存在某種程度的性格扭曲;從小缺乏父愛的女孩則因缺乏與異性交流的成長經曆,成年後冷漠、陰鬱、沉默寡言、拘謹、缺少幽默感甚至不願交男朋友。所以,“袋鼠媽媽”們,請讓孩子定期與父親見麵。
(3)不要在孩子麵前說前夫的不是,這樣會使孩子產生“連親生父親都對我不好”的想法,從而懷疑社會中其他人對他的關心,甚至用冷漠仇恨的眼光看世界。母親應當告訴孩子,雖然爸爸媽媽離婚了,但爸爸媽媽永遠愛你。為了讓孩子相信,“袋鼠媽媽”們還要與前夫合作,盡管可能會有些痛苦,但為了培養一個有愛心的孩子,這是值得的。
(4)不要過分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要在精神上更多地關心孩子,經常激勵和讚美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尊重孩子的決定,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的品格。如果孩子犯錯,要有智慧地批評孩子,不要當眾批評孩子,不要過分和孩子強調過失,更加不要草率批評。注意,有批評就要有表揚,在批評時千萬不要對孩子態度粗暴,並且責罵不休,同時還要及時把已經批評孩子的消息通報給父親,避免孩子父親因為同一件事再次批評孩子。
(5)單獨撫養兒子的“袋鼠媽媽”還需要處理好“戀母情結”。弗洛伊德認為,母親的戀子情結是誘發兒子產生戀母情結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恰當處理好和兒子的關係,過多的愛戀很容易影響男孩的心理成長,使之形成幼稚、依賴性強、魄力匱乏的性格。大部分有戀母情結的男孩在成年後比較孤僻,責任感差,甚至不會和同齡人正常交往。
所以,“袋鼠媽媽”一定要適時剪斷與兒子間隱形的心理臍帶,嚐試讓男孩獨立,從讀小學開始逐步減少對男孩的照顧。到了男孩基本可以獨立時,“袋鼠媽媽”就要把對男孩的注意力適度轉移到家庭其他成員和事業中。這種做法在結構式家庭治療中被稱為“循環模式”。“袋鼠媽媽”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