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案例”
離婚時,我為孩子改名叫“歡”,希望我和前夫失敗的婚姻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寓意歡歡可以如我們離婚前一樣歡樂。
為此,我省吃儉用,給歡歡吃好的、喝好的、用好的,隻要他開口,我都會答應。前幾天,歡歡和我說想去西班牙,我想了想,剛剛上學的歡歡開銷比以前大多了。我的公司不太景氣,我已經連續幾個月沒拿到銷售獎金了,一次西班牙雙人遊至少要花費4萬元,這對我而言不是一個小數目,於是就拒絕了歡歡的要求。誰知,歡歡當即就哭了,他對我說:“媽媽,我就知道你們不愛我!不然你們幹嗎要離婚?你們要是愛我,一定會為了我在一起的!”
看著哭泣的歡歡,我很痛心。我自問,這些年,我絕對是一位合格的單親媽媽,可是歡歡卻感受不到我的愛。究竟該怎麼做才能讓歡歡真的歡樂呢?我該不該答應歡歡的要求帶他到西班牙玩,用更多的關愛讓他快樂呢?
“另一種形式的單親”來自:買完本子買橡皮1樓
樓主,你並不孤單,相信還有很多單親母親和單親父親陪伴你,並且和你有一樣的糾結。單親家庭怎樣教育孩子的確是令家長糾結的問題。近些年來,在商潮的湧動下,許多為貧困所迫的家庭不得不實行單親撫養製,父親或母親一方遠離家鄉,外出打工,另外一方在家教育孩子,照顧老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單親照顧的,除了真正意義上的單親家庭,這種形式上的單親家庭也要學習單親家庭教育子女的方法。
“單親家庭,“暴力”橫行”來自:世上隻有媽媽好2樓
確如樓上所言,單親孩子的教育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很多單親母親和單親父親都在不斷探索最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但與樓主關愛歡歡相反,做警察的我常常接到無助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報案——自己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被虐待。
這說明暴力與虐待在單親家庭中時有發生。在調查取證的過程中,我發現有22%左右的單親家庭奉行這種教育模式。這種觀念的形成,除了受到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外,與家長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如果孩子以自己馬首是瞻,就有權對其進行管教也有很大關係。
最常見的管教原因大致分為兩類:
(1)由於婚姻破裂,與老人關係不佳,隻能在經濟拮據的情況下獨立撫養孩子,不容許孩子提出任何物質方麵的要求。這是所謂的物質窮養。
(2)經濟有保障,但工作壓力大,伴隨各種不順心,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導致心理出現問題。在無處發泄的情況下,就拿孩子做“出氣筒”。這是所謂的精神窮養。
這種行為對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樹立自我意識的小學生,影響非常不好,往往會導致孩子時常恐懼、自卑、自責,表現為脾氣暴躁、沒有自信心、自控能力差、忍耐力不佳、意誌消沉、性格普遍內向。他們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因長期孤僻而易於極端處理問題。
另外,暴力教育是指,單親父母對其子女在精神上、經濟上、肉體上以及性行為等方麵施與的暴力和虐待。除了肉體上,很多單親父母在精神上都對其子女實施著暴力卻不自知。
在單親家庭中,很多剛讀小學的孩子已經承擔著各種家務勞動。從心理上,我能體諒這些父母。離婚之前,夫妻雙方共同承擔家務,離婚後,不但要一個人邊工作邊帶孩子,還要完成所有家務,確實不容易。但孩子本來就缺少父(母)愛,既要在精神上承受普通孩子難以承受的痛苦,還要承擔對於小學生而言繁重的體力勞動。我問過一些離家出走的小學低年級孩子,這是大部分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無可否認,他們的身心都受到了傷害。
當然,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適當做些家務,但此時讓孩子勞動主要以培養他們的勞動心和責任感為主,為其安排的家務量必須有度。
“完整關愛不等同溺愛”來自:不腦殘腦不殘3樓
樓上警官反映的現象同樣值得關注。作為單親母親或單親父親,為了孩子,我們首先要自我激勵,努力走出離婚陰影,不能因為離婚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要給孩子完整的關愛。但完整的關愛絕不等同於溺愛。
溺愛在一般家庭中普遍存在,在單親家庭中更為突出。在我們社區的調查中,大約有55%的單身父母為了彌補因家庭破碎給孩子造成的傷痕,對孩子關愛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其中很多人和樓主一樣,隻要孩子提出要求,就一定滿足。
對孩子放任、包庇、縱容,不論孩子的要求是否可行,行為是否正確,都會予以滿足,這是溺愛的典型表現。如果繼續采用這種教育模式,不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和壞習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