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案例”
我家小區開了一家淘寶店,專賣親子裝,盡管不是名牌,但看起來很漂亮,哆啦A夢、阿拉蕾等圖案栩栩如生。我摸了摸料子,確定是純棉無誤,價格也很討喜,一家三口買一套才150塊。更讓我驚喜的是,這家小店還有親子鞋,款式很多,每一種都很漂亮。
我回家後把老公和燦燦拽來,打算買一套親子鞋,全家人都穿一樣的。結果燦燦小臉一歪,對我說:“媽媽,這鞋子不是名牌,我不穿。要穿您和爸爸穿。”
聽燦燦的意思,大概是非名牌不買了,我剛想對燦燦發脾氣,老公就對我說:“名牌鞋安全係數高,燦燦正是愛活動的年紀,她有這種想法也不為過。”
做父母的,都希望給孩子吃好穿好,可我真擔心燦燦有“名牌”情結,畢竟我家並非大富大貴,都買名牌也承受不起。但想想,老公的話也有道理,那麼,我究竟要不要繼續給燦燦買名牌鞋呢?
“疼愛孩子,無可厚非”來自:Autumn。1樓
我覺得樓主完全沒有糾結的必要。試問天下父母,誰不想把最好的給孩子?疼愛孩子,無可厚非,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完全可以為孩子選購名牌鞋。
名牌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一雙名牌鞋的前期投入絕對要比普通鞋的前期投入高,同時,廠商對名牌鞋的質量把關嚴格。在幾乎每天都穿校服的情況下,讓孩子穿名牌鞋,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審美品位,也能適當地刺激孩子的物質欲望,有助於孩子自我發展。
“名牌效應滋生虛榮心和攀比心”來自:光頭牙醫2樓
我出身於農村,從小養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我很反對兒子追名牌,兒子也常常說我“土”。
就算經濟狀況允許,我也不讚同樓上的做法。讓孩子穿名牌鞋,固然可以有效保障孩子的安全係數,但是穿慣名牌的孩子大多因為其強烈的“品牌意識”,非名牌不穿,滋生不必要的虛榮心和攀比心,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我所說的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在效益很好的國企工作,同事們的家庭條件也都不錯,平時中午吃飯,我們聊天的話題都是孩子。很多穿名牌鞋的孩子都有我說的情況,所以,盡管我有條件為兒子買名牌鞋,但我持拒絕的態度。
“給孩子“透底””來自:魚香肉絲牌宮保雞丁3樓
我和老公都是外來務工人員,月收入有限。孩子6歲的時候,我們為了讓他和城裏的孩子一樣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把孩子接了過來,帶在身邊,從此節衣縮食,給孩子買電腦、買教輔……
孩子很爭氣,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但不知道是不是和城裏的孩子相處久了,孩子要求我給他買一雙名牌鞋。我知道名牌鞋子價格不菲,普通的也要600~700元,對於我們這種家庭而言,是筆很大的開銷。但我不忍心讓孩子心裏產生和城裏孩子不平等的想法,就咬牙給孩子買了一雙。從這以後,每個學期期末考試後,他都管我要名牌鞋,無形中加重了家庭負擔。
樓主家的經濟條件肯定比我們要好,沒有這種擔心,但我想提醒樓主,今天燦燦管您要名牌鞋,您買得起,如果明天燦燦管您要名牌包包呢?動輒三五萬元的時候再撲火還來得及嗎?
如果您認為我說得有理,我給您個建議,現在燦燦剛出現追名牌的苗頭,您不妨讓燦燦了解家庭的實際收入,平時去超市時讓燦燦幫忙選購食品和日常用品。如果貴了,就讓燦燦放回貨架,讓燦燦了解家庭消費實力。
另外,在平時和燦燦聊天時,也要灌輸給燦燦內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的觀念,讓燦燦明白學生最重要的任務是學習,不是攀比和消費。
“了解攀比心理,引導正性攀比”來自:Socialism-N4樓
看來,大部分反對給孩子購買名牌鞋的家長,都擔心因此而助長孩子的攀比心理。但攀比心理有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兩類。
正性攀比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攀比。具有正性攀比心理的孩子可以在理性意識的驅使下產生競爭欲望,正當參與競爭,同時具備克服困難的動力。
負性攀比則相對消極並帶有一定惰性。一味沉溺於攀比,對自身和周圍環境理性分析的缺乏會使孩子由攀比產生繁重的精神壓力,同時陷入思維的死角,對自身價值進行否定。追求名牌就是負性攀比的明顯表現。
在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嚴重時,我們要找到致使孩子產生負性攀比心理的成因,有理有據地引導孩子“走向”正性攀比:
(1)攀比心理是小學低年級階段孩子的正常心理。在學校,孩子之間會不自覺地和同學比吃穿,比父母的工作,比家裏的財富。如果這時孩子提出買名牌鞋,我們一定要對孩子加以關注,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避免孩子產生負性攀比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