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時,孩子向我們要名牌鞋可能僅僅是因為他自信心不足,希望通過“名牌”彌補這種不足,也有孩子是性格敏感所致。當這類孩子看到同學受到老師的表揚和其他同學的喜愛時,就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心理不平衡,試圖用“名牌”提升優越感。對於這類孩子,我們要和班主任老師多溝通,請老師和我們一起多表揚和認同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升孩子的優越感,千萬不要強硬拒絕孩子的要求,加重孩子的負性攀比心理。
(3)當下電視廣告和網絡傳播對名牌的宣傳力度很大,有些家長本身也追名牌,用名牌來凸顯身份、地位和財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些都對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影響。隻有家長以身作則,平時合理消費,不鋪張浪費,引導孩子樹立“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觀念,才能從根本杜絕孩子產生負性攀比心理。
“適當用名牌,杜絕盲目攀比”來自:回車鍵5樓
樓主提出的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如果不買名牌鞋,我們還要不要給孩子買其他“名牌”?
小學階段,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給孩子購買專業性較強的“名牌”,比如戶外運動的登山鞋、屏幕分辨率較高的顯示器等,但一般的日常用品或學習用品還是追求性價比,力求實用比較好。在此過程中,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克服溺愛心理,這不僅僅是窮教與富養的問題。因為溺愛心理會使我們之中的部分人寧可勒緊褲腰帶,也要滿足孩子的要求。為孩子適當支出高一些是家庭水平提高的表現,但很多過分追求名牌、盲目攀比的孩子都是這麼產生的。
盲目攀比不但會加重家長的負擔,還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消費觀念,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對金錢沒有責任感,過於計較得失,更會影響孩子發展正常的人際關係。他們也會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產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
前些時候,公司組織出國考察,我特意觀察了外國學校對小學生穿“名牌”、吃“名牌”的態度:
日本學校規定禁止學生穿名牌運動鞋上學,並對“名牌”作了明確具體的限定,同時要求男生必須光頭上學,讓人難以通過學生外表分辨其家庭經濟狀況如何;
美國絕大多數州的學校實行校服製,避免因著裝差異傷害貧窮孩子的自尊心,滋長富家子弟的虛榮心;
加拿大的大部分學校向學生提供免費午餐,讓學生在一樣的飲食中杜絕負性攀比。
希望樓主合理比對,讓燦燦適當用名牌,杜絕燦燦發生盲目攀比的情況。
“正確區分攀比,試用延遲滿足法”來自:信紙控6樓
我的職業是心理谘詢師,不少家長承受不了孩子過度攀比帶來的沉重負擔,請我幫忙疏導。我接觸過很多攀比心理嚴重的孩子,個人認為,攀比是人類本能的心理反應之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造就了攀比心。在幫助孩子樹立正性攀比心理前,家長要把自己的攀比心降到最低限度,同時學會正確區分攀比。
我家孩子在私立小學讀書,學校要求孩子每天帶上保鮮盒,裏麵裝好切好的水果,午休時老師會讓孩子們吃。一天,孩子對我說:“爸爸,今天明明帶了進口蛇果,明天你也給我帶進口蛇果好不好?”我點點頭同意了。
第二天,孩子表示進口蛇果很好吃,要求我天天給他帶,我搖搖頭拒絕了孩子的要求,對孩子說:“隻有你考到好成績時,我才會帶進口蛇果給你吃。”這之後的考試中,孩子果然考了好成績,我也沒有食言,給孩子帶了進口蛇果。
第一次答應孩子是因為我知道孩子隻是看同學吃而自己沒有吃,所以才對我提出了要求;第二次拒絕孩子是因為我擔心孩子因此會產生負性攀比心理,所以就通過延遲滿足的方式引導孩子往正性攀比發展。
我相信,除了延遲滿足這種方式,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幫助孩子進步。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綜合情況慢慢摸索,尋找出最適合、最有效的方法。
這個話題看起來似乎老生常談,實際卻能引發出更深層次的思考——除了名牌鞋,我們是否應該為孩子選購其他“名牌”商品?當 “名牌”引發孩子的虛榮心和攀比心時,我們應當怎樣做?
單就名牌鞋而言,有條件的家庭自然可以為孩子購買,但要適量購買,杜絕浪費。這樣既能提高孩子的審美觀,又能幫助孩子自我發展。但如果沒有條件,孩子在社會的大環境下“不得不”追求名牌,我們也要應對有方,將孩子的負性攀比心理引導成正性攀比心理,使孩子無論窮教還是富養,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