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6 生活上,“窮教”還是“富教”
“糾結案例”
小貝去年9月入學後和同學之間相處得不錯。轉眼到了新年,我想孩子之間應該會送賀卡之類的小禮物,就和小貝提議一起去給朋友挑選賀卡,小貝很高興地答應了。誰知第二天小貝給我拉了一張單子,上麵列出哪些同學要送貴的賀卡,哪些同學要送普通賀卡,哪些同學要在送賀卡的基礎上加送文具,粗略算一下,至少要花去幾百元。
我和小貝媽都是工廠的普通職工,收入有限,大部分開銷都用在了小貝身上,平時我們倆能省就省,這筆錢真的不想花。但一想,孩子之間也就在新年應景送個禮,不滿足孩子似乎有點兒說不過去。
誰知,轉過年後,孩子幾乎每個月都向我要一百到二百元給同學買生日禮物,趕上勞動節、端午節要得更多,還美名其曰“禮尚往來”,說同學們都是這樣做的,他不這樣顯得不合群,會被同學孤立。孩子之間相互送禮成風,咱們做家長的該不該阻止?如果強硬阻止,會不會傷了孩子的心?
“孩子開心最重要”來自:愛曬太陽的臭老板1樓
不瞞樓主,我也有相同的糾結。我們家的生活條件也不高,幾經糾結後我打算著手教育孩子,但在這時,我看了一則新聞。
新聞的主要內容是,奶奶收拾房屋時沒注意把同學送給孫子的禮物毛絨公仔扔到了垃圾箱裏,孫子得知後居然橫穿馬路去翻垃圾箱,幸而數輛汽車緊急刹車,才得以避免一場車禍。
這則新聞是在街頭小報上看到的,真假不知,但我想相互送禮這件事對孩子而言一定是很重要的,不然那個孩子不會因為想要尋回同學送的禮物而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就橫穿馬路。我想等孩子大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自然就會對這件事情有所收斂。至於現在,還是開心第一吧。
“送禮交友,培養人脈,從小做起”來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2樓
我們家條件一般,兩邊老人各自的退休金都夠花,這讓我們的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我支持孩子送禮,並且絕對沒有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意思。
我們常常會因為各種原因忽略孩子之間的社交。據我觀察,我家孩子從入學起就有了固定的夥伴群,我想這就是他社交的開場。
孩子之間相互送禮,是他們建立友誼的一種途徑。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比較孤獨。作為家長,我希望孩子能多交些朋友。學生時代建立的友誼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長大後對孩子而言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因為堅實的朋友不但可以在生活上互相幫助,更有可能成為幫助孩子成功的人脈。所以,盡管會增加不小的開銷,我還是很樂於為孩子交友支出。但在支出的同時,我會培養孩子的擇友觀,適時告訴孩子人脈的重要性。
“送禮送出感恩仔”來自:宋難題3樓
支持樓上樂於為孩子送禮支出,但如果僅僅是為了給孩子一張人脈“存折”,未免有點兒操之過早。
我家小球不太懂得感恩,認為我和他爸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上學後因為我們的支持,他送了很多禮物給同學,他自然也收到了很多禮物。一次他過生日,同桌送了他一套價值不菲的橡皮,他對我說要我買一個“斯伯丁”牌籃球在同桌生日時送給同桌。起初我以為這隻是孩子間的禮尚往來,後來我家小球才和我說,同桌知道他很喜歡那套限量橡皮,就用每天多讀一小時名著做交換,讓他父母在小球生日時買下了這套限量橡皮。小球覺得同桌的禮物不隻是貴在價值,更重在心意,認為應該感謝同桌,就一定要送給同桌一直想要的“斯伯丁”牌籃球。他還對我表示,如果用周末補課來交換他也願意。
小球的理由讓我很意外,同時也很高興。從小嬌生慣養的小球居然也懂得感恩了。其實隻要引導得當,送禮可以作為讓孩子學會感恩和與他人分享的階梯,現在小球經常會對我說謝謝,有時會說媽媽好辛苦,我特別欣慰。回想一下,或許我也曾引導過小球,隻是當時不自覺:
(1)小球曾收到過不太喜歡的禮物,一副氣憤的樣子。我就告訴小球,同學送給他禮物是向他發出交友的信號,無論喜不喜歡,都要對同學說謝謝,這是做人的基本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