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合夥人的分家危機
人生
作者:景素奇
本文討論的合夥人不是法律上承擔無限責任合夥製企業的合夥人 而是泛指一起合夥創業的人因此與我們都有關係與我們內心的痛都有關係
入夏,電影《中國合夥人》的熱映,誘發了人們對合夥人的熱議。相比西方,為什麼中國式合夥人多以散夥告終?為什麼企業到了青春期,更容易分家?
典型性青春期分家
這事兒說起來很鬧心。當初幾個鐵哥們兒,或父子、夫妻、兄弟姐妹一起合夥創業,可謂曆經九死一生,度過了艱苦創業生存期、快速發展成長期、生機勃勃少年期。十二三年過去了,好不容易進入青春期,要命的問題卻跟著來了。於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分家故事,就不斷在身邊上演,比如W公司。
W公司於1995年注冊,最初合夥創業的主要成員有三人,領頭的是M先生,另兩位是M先生的弟弟和一位發小K先生。公司剛開始做建材生意,幾年後隨著房地產市場發展,生意越做越大,2002年增加了家具生產生意,再後來又增加了房地產開發、酒店、餐飲等業務。2007年,雖然公司員工已有三四千人,年銷售額也有20多個億,但內部還是兄弟文化,管理還是靠能人+情感。由於沒有統一的戰略、文化和集團管控,公司內部各種山頭林立,圈子利益彼此糾結。三位創始人也非常想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發展頭十年隻是一門心思做生意,忽視管理,等想解決了卻已積重難返。且三人大有桃園結義之情懷,寧舍江山,不傷兄弟情義。尤其領頭的M先生更是每每不好意思說醜話。
積累的結果,雖然生意看起來還不錯,但問題已堆積如山。2008年遭遇經濟寒冬,公司經營狀況一落千丈,高層一籌莫展,全員士氣低落。於是隱藏的問題相繼爆發。先是為籌備上市引進的職業經理人陸續離職,此後是幾位元老離職,幹了十年左右的骨幹員工不少也都紛紛隨元老或經理人離去,還有的幹脆創業去了。糟糕的是,2009年的下半年,合夥創業的K先生提出了承包分治模式:自己負責的1/3建材市場(這是核心生意),單獨核算。這實際上是分家單幹。M先生雖和弟弟與K先生進行了多次溝通,但還是沒擋住分家。因為K先生已在長期的管理紛爭中把利潤分流出去了,同時截流了采購通路、客戶市場,因此K先生實際已經能夠獨立經營了。沒辦法,M先生隻得同意,同時置換了股份。對虧損企業,股份除了債務外,已無實質意義。
更想不到的是,K先生分離出去後,老板的弟弟也提出分治。M先生帶弟弟創業時,弟弟還沒有結婚。在哥哥的帶領下,弟弟一路征戰,立下了汗馬功勞,當然也順道迎娶了公司美麗、能幹的公關部女經理為妻。過去哥哥比較倚重弟弟,很多事都是弟弟來辦,如今弟弟提出分治單幹,哥哥也很無奈。於是2010年年底,弟弟分得了家具和酒店業務。弟弟本來準備大幹,可山頭文化和分家文化已融進了公司的血液,2012年弟弟和弟媳婦也分家並離婚了。弟媳婦又分得了酒店、餐飲。
兩個創始人先後分家後,M先生留給自己的是剩餘的建材市場和房地產開發業務,但房地產一直沒開發起來而最後舍棄,隻得堅守最初起家的建材生意。生意還算可以,但規模已縮減到七八個億,員工隊伍不足千人,同時還麵臨著分家出去的K先生的持續侵擾。這在分家造成情感傷害的基礎上又可謂雪上加霜,而弟弟分家單幹更對M先生的精神是巨大打擊,足足一年多才緩過勁來。三人合夥創業夢,最終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