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春期合夥人的分家危機(2 / 2)

其實,許多青春期企業,即便還沒有分家,所謂的“合”也隻是形式,合夥人之間最初樸素的情感、道義、做事的邏輯,都逐漸被私利或小圈子、自留地的利益分流所消磨侵蝕,道德早已成了說教別人的棍棒。於是坦誠少了,紛爭多了。而紛爭表麵上是為了企業,但細琢磨,漸漸帶有利益傾向和政治遊戲,未來滑向分家在所難免。即便夫妻店,有的甚至做到了上市,也擋不住分家和離婚。有不少夫妻店在分家前四五年,婚姻已名存實亡,隻因孩子還小。

合久必分的深層次原因

看罷故事和其背後近似的發展路徑,我們都會陷入思考和困惑。人們普遍會認為,合夥人容易散夥的原因是當今中國缺乏所謂“合夥人精神”,比如:包容、欣賞、互補、平等、坦誠、守信、妥協。但這隻是表象,其根本原因如下:

1.中國社會,是基於綿延了幾千年的封建宗法圈層式結構。所以最初合夥做事時,大家合的是相互了解、情感,基於做成事情的邏輯、精神、道義,這時物質利益也還沒產生。等企業到了青春期,有足夠的物質利益了,合夥人的精神世界卻沒有根本性質變,這就容易在物質文明麵前迷失。而現代企業是基於西方資本契約文明,適於捆綁式人際社會結構(區別於圈層式)。試想,基於圈層社會結構的基礎,卻承載著現代捆綁式的商業文明,合在一起能不糾結和痛苦嗎?

2.這個轉型的時代,轉得太快了。尤其是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成長年代與今天完全是天壤之別的兩個社會。改革開放前,物質世界是越窮越光榮(消滅資本),瞧不起生意人,而發展到今天已形成了資本至上的商業文明;精神世界也從完全服從、為人民服務,變成了追求個性獨立,精神自由。所以,“80前”運行的是舊有的精神軟件,而現實世界是完全升級版的物質裝備。麵對著巨變的物質世界,人的精神世界卻很難改變,即使被現實世界的“橡皮”擦去了,最初的印痕仍在。可以說,我們還來不及融入商業文明,我們的價值理念、精神世界、行為習慣根本還不知道如何尊重商業時代的主導者:資本。但以資本為核心的商業社會又確確實實滲透到了社會的每一個細胞。兩者勢同水火。所以,沒有改變的人,或者改變程度不一樣與已經改變的人都有可能合不來,導致分家。

因此,生活在今天這個轉型時代的中國人,大多數都處在精神和物質二元對立分裂的狀態,幾乎每個階層的人,都不幸福和不快樂。這種分裂導致的不痛快,也導致事業很難持續穩定發展,沒有極高的修養、見識和定力,就很難長久合作下去。

那麼怎樣規避分家之痛呢?下個月我告訴您。

責任編輯: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