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勇峰戰略和細節不可分離(1 / 3)

王勇峰戰略和細節不可分離

焦點人物

作者:焦晶

化繁為簡,過去十幾年中,一直是王勇峰的重要使命。

至少在中國軟件行業,43歲的王勇峰也許是迄今為止任職最久的上市公司總裁。從29歲至今,14年,親曆了行業的大半發展曆程,更伴隨東軟的一路發展。

“現在有點兒後悔,年輕時應該多玩一玩,當什麼總裁啊。”麵對《中外管理》,王勇峰戲稱。這個13歲就考取了吉林大學少年班,未及而立之年便出任東軟股份公司總裁的實幹者,如今依舊眼神清澈,大約因癡迷於高爾夫的緣故,臉龐黝黑。不斷研究練習,以及與教練高手們切磋球藝,是他的一大愛好。但與多數球友不同,他投入其中,追求的是持續改善,“我要是想做一件事兒,就希望能持續做好。”他說。

實際上,多年來,王勇峰正是以如此專注的心態,在對待變幻莫測的軟件行業。無論是當年東軟轟動行業的“數字圈地”,還是多方布局力求“東方不亮西方亮”,淩厲進攻與穩健前行之間,他都是站在董事長劉積仁背後,推動東軟將各項變革戰略一一落地的那個人——隻具備執行力的專業型人才,顯然擔當不了如此複雜的重任。

決策者、參與者和執行者,王勇峰自認為同時背負,“有時細節可能就是戰略,有時戰略可能就是細節。”他不認為二者能夠分離。“就如同古龍小說裏,沒有刀式,隻有一個字,‘快’。你說這是戰略還是細節呢?”他問。

在距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的軟件行業中,東軟算是另類,早年其依靠代工訂單、將軟件行業藍領化起家,但又並不拘泥於此。在國際國內市場同時發力,並布點了多個行業業務之後,如今東軟正在試圖突破“賣人頭”模式,向挖掘知識資產和服務轉型,與此同時,大膽突破B2B,向C端進軍。

至少看上去,它已經小有所成——2012年,東軟實現營業收入69.6億元,淨利潤4.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1%、9.4%。這在當前市場環境充滿諸多不確定因素、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增長放緩、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的情況下,堪稱另類。

但這些,對於剛剛進入不惑之年的王勇峰來講,還僅僅是個開始,因為創新與轉型的需求,注定了他無法停下腳步。

東軟華麗轉身

2012年3月,東軟簽下了號稱中國IT業相當大的一單,在業界引起不小的波瀾。

當時,剛剛度過20歲生日的東軟發布公告,預計公司向奇瑞量子銷售車載娛樂信息係統,將共計增加主營業務收入約31億元;同時公司向阿爾派電子(中國)有限公司采購該係統相關硬件及平台,預計將共計增加主營業務成本約29億元。

2億元收入絕非激起波浪的那顆石子,這一單更重要的意義在於:一向隱在後麵作為接包方的東軟,在繼續充分發揮合作夥伴優勢的同時,開始轉換角色,衝到前麵,能夠自己打單了。

“這絕不僅靠客戶關係,本質上是因為我們的商業模式發生了變化,這增加了我們的競爭力和談判籌碼。換言之,我們有話語權了!”王勇峰言語中充滿興奮。這種興奮更深地來自於,東軟由此成為該領域的集成商、渠道商,由“賣人頭”轉向了“賣授權”的“Neusoft Inside”模式。

長久以來,中國軟件業“賣人頭”的模式就廣受詬病,受近年來人力成本上升以及歐債危機等內外環境的“多重擠壓”,中國軟件企業在尋找新的增長點上一直停步不前,2012年,整個行業一片凋零。用友軟件2012年淨利同比下降29.3%,浪潮國際由2011年的盈利4800萬元變成虧損約9900萬元,金碟國際則虧損達1.4億元。文思海輝繼2012年“抱團取暖”後,最近宣布私有化退市。對比而言,東軟的逆勢上揚,足以讓人刮目相看。

對於轉型具有深遠意義的這一單,也為東軟的走勢定了基調。目前,除了在汽車電子領域,東軟還在移動終端、數字家電、健康醫療等領域進行了轉型布局。

向高端、向谘詢、向銷售服務轉化當然並非僅僅靠決心就能辦到的。實際上,為了這一天,東軟蓄積已久。

就以汽車業務為例。早自1994年,東軟便開始與日本阿爾派電子公司合作,承接汽車輔助軟件的開發。兩年後,他們開始力爭主流,希望參與車內主要軟件的開發。誰想到這一做,打擊不小。

“很大的麻煩,幾千個bug消不掉。”王勇峰回憶說。這使東軟第一次認識到,要做大規模軟件開發,按生產周期來交付,保證好品質並非易事。這也促使了王勇峰任職總裁之後,狠抓質量體係,並獲得業內極難取得的CMM5認證(優化級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東軟由此成為中國行業內質量最過硬的公司。

2003年之後,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增長期,因之前與阿爾派合作,對不少外資品牌汽車軟件相當熟撚,加之本土文化優勢,東軟開始打破隱形者身份,嶄露頭角。而後逐漸借助中國成為汽車第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的有利條件,運用自身積累的實力,角色慢慢過渡到前台,開始做軟件銷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