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法則26:世界的中心不是自己(1)(2 / 2)

有一次,王小鵬在一篇交給藍老師的周記中表現出自己看不起別人的思想,他還提到了一次與數學老師發生的爭執,原因是數學老師批評王小鵬做作業不夠仔細。藍老師在王小鵬的本子上是這樣寫的:“有人批評你,並不是他看不起你,而是他希望你進步。因為,他不批評你,你不會怨恨他,他批評你,你則會怨恨他,而他卻選擇了批評你,原因就是他希望你進步。藍老師也是這麼希望的。”

王小鵬深受觸動,後來,他果然慢慢改正了自負的毛病。

正確麵對批評和建議是終身的學問,需要度量,因為批評往往直指一個人的缺點。如果一個人能夠接受批評,他就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點。對於孩子來說,他在評論自己時常會出現偏差,原因是“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若能經常聽取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就能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

父母們要通過自身實踐和多方位的引導,讓孩子們真正領會理解與寬容的深刻含義,讓孩子們真正認識到,“豁達的人心胸寬廣,有如海洋,納百川,競千帆,是有大浪激蕩時,絕無憂鬱低泣狀。”豁達的人是站在生活的製高點,一覽眾山小;又是處在生活的最深處,風雨平常事。

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希望別人善待自己,就要善待別人,多給人一些關懷,尊重和理解;對別人的缺點要善意指出,不要幸災樂禍;對別人的危難應盡力相助,不袖手旁觀,落井下石;即使是自己人生得意馬蹄疾時,也不能得意忘形,而是應多想想別人的幫助和恩惠。

【成功導讀】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裏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裏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告訴我們,該放下時且放下,當你寬容別人時,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做人做事,要權衡利弊輕重,盡量從不同角度、多方麵來考慮問題,切忌隻看到問題的某一麵,就產生出一些錯誤的思想,從而導致一些過激的行為;我們活著就要舒心、坦然,不要過於計較個人得失,擁有一顆平常心,你就擁有了一份從容和恬靜。當你身處逆境時,不因一時受挫而心灰意冷;當你身處順境時,不因驕傲自大而忘乎所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你可能會發現一片新的天地和一種不一樣的心情。

寬容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澤。我們主張真誠待人,並不是為了別人以真誠回報。如果動機是以自己的真誠換回別人的真誠,本身就不是寬容的。寬容是透明的,它不能有任何雜質。寬容待人,這樣別人才可以真誠對待自己。

【成功導讀】

戰國時候,藺相如憑著機智和勇敢在澠池會上,給趙國爭得了不少麵子。秦王見趙國有這樣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趙國了。趙王看藺相如這麼能幹。就封他為“上卿”。位在老將軍廉頗之上。

這可氣壞了老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衝衝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麵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裏。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不要和他們爭吵,要讓著點兒。他自己坐車出門,隻要聽說廉頗打前麵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裏,等廉頗過去了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