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朋友
有許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情況: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與優秀的同學為伍,一旦發現孩子與成績差的同學交上朋友,便會感到驚恐,生怕成績差的學生影響了自家的孩子。所以就想方設法讓孩子與成績差的朋友斷絕來往。
【情景再現】
青文的好朋友小麗,經常到青文家玩。可是,每次小麗走後,家裏都會變得一片狼藉,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一次,爸爸對青文說:“千萬不要向小麗學,你看家裏被她弄得多亂,這種孩子沒有人會喜歡的。”
聽了父親的話,青文非常不高興,撅著小嘴對父親說:“不許你這樣說我的朋友!”說完就悶悶不樂地進了房間。
尊重孩子的朋友,不僅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尊重而更加信賴父母,而且還可以促進孩子之間的友誼,促使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
作為父母,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回憶起童年生活時總感覺非常興奮,對孩提的朋友更是感到特別親密,說起與孩提朋友一起做的各種趣事,如數家珍。父母的經曆說明:孩子需要朋友,孩童時代的友誼是非常珍貴的。朋友的缺失不僅使孩子的童年孤獨,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因此,父母應該珍視孩子的朋友,通過尊重孩子的朋友,培養孩子團結友愛、協作互助的良好習慣和健康的心靈。
父母對待孩子的朋友應該多一點真誠,不能停留在表麵上,而是要真心實意。有的父母看成績差的孩子來家裏玩,表麵上很客氣,可等孩子一走,就會向自己的孩子提出警告:“學習這麼差你還跟他玩,是不是也想和他一樣呀!”甚至批評孩子:“你怎麼能和這種人來往?怪不得學習越來越差!”這種兩麵派的做法,不但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會損害孩子間的感情。
因此,對於孩子間的交往,父母既不能草木皆兵,任意破壞孩子與朋友之間純真的感情,也不能聽之任之,使孩子陷入不當的交際圈。而是要充分利用孩子喜歡交往的心理,因勢利導,正確地引導和幫助孩子建立純真的友誼。
【成功導讀】
浩文有一個壞毛病,就是自己的東西總亂扔一氣,結果到用的時候卻怎麼都找不到。後來,他認識鄰居家一個叫芊芊的小女孩,兩個人經常在一起玩兒。
浩文的媽媽發現芊芊非常愛幹淨,自己的東西也從來都是整理得井井有條。於是,媽媽問浩文:“你和芊芊是好朋友嗎?”
“當然是啊!”浩文回答媽媽。
“好朋友就應該互相學習,你看芊芊多愛幹淨,總是把自己的東西收拾得整整齊齊,你能做到嗎?如果你做不到,芊芊可能就不會和你做好朋友嘍。”
後來,浩文果然改掉了亂扔東西的壞習慣,自己的東西也收拾得整齊多了。
浩文在與朋友的交往中主動克服自己的缺點。其實,孩子間的互相學習跟父母在交往中互相學習是一樣的道理,隻不過孩子的學習比較簡單和直接罷了,而這恰恰是孩子所需要的。尊重孩子的朋友,鼓勵孩子與朋友交往,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適應和交際能力。父母有什麼道理可以阻止呢?
在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當孩子在某些方麵有了特長,就會為孩子結識新朋友提供機會,在交往中增強自信心。托馬斯·伯恩特說:“友誼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麼就努力培養他的多種興趣。這樣,在參加共同活動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間的友誼。”
鼓勵孩子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培養集體意識,可以克服孩子好強的個體意識。朋友之間的集體生活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讓孩子遵從集體活動規則,認識到每個人的權利和義務。如果隻顧自己,就會受到朋友的排斥,朋友會看不起他,不跟他玩兒,最終將會促使孩子最終向集體規範“投降”。“合群”是人的重要品質和能力,這是父母無法口授給孩子的。
如果孩子已經交上了朋友,父母及時給予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對孩子說:“聽說你交的朋友很出色,我很想見見他,你看可以嗎?”或者說:“真高興你有了自己的朋友,聽說你的朋友很棒,你們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另外,還要歡迎孩子的朋友到家裏來做客。把孩子的朋友當成自己的朋友一樣。當孩子的朋友來家裏時,父母應該說:“我們家來朋友啦,歡迎歡迎。”或者說“真高興我的孩子有你這樣的朋友,你們能來太好了!”而且要鼓勵孩子熱情接待,讓孩子的朋友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支持與尊重。
在孩子交往過程中,盡管需要父母的指導,但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有一定的自主權。在選擇朋友方麵,父母和孩子的意見常常會出現不一致的時候,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隻要對方不是品行太差,還是盡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見,然後在孩子們交往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引導與幫助。父母這樣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對孩子的尊重,也可以進一步密切與孩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