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中一名16歲女孩,喜愛網上聊天。一天,她在網上認識一位異地網友,兩個人聊天時間不長,女孩便輕信了這位自稱是某大學學生的男青年。周末,當女孩懷著對大學的向往和好奇瞞著父母來到男孩所在的城市,與這個“大孩子”網友見麵時,被強迫與其發生性關係。
某學校一名高二女生,與同班孩子發生戀情。一次,兩人偷嚐禁果,女孩意外懷孕。對生理衛生知識一知半解的兩個中孩子此時並不知情,同時又帶有一絲僥幸心理,沒有及時采取任何補救措施,直至女孩生產。
由於孩子涉世不深,辨識能力差,一時不慎就可能出現不良的交往。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應該細致地做好教育工作。一般來說,當孩子結交了壞朋友並犯了錯誤的時候,大多數孩子會懷著悔恨又害怕的心理,這正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好時機。如果父母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方法,則會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甚至破罐子破摔,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耐心地弄清情況,再誠懇地與孩子進行感情溝通,提高孩子的認識。必要時,還應與學校、有關方麵聯係,終止孩子與不良朋友的交往。
一些孩子誤交朋友,與父母有著很大的關係。一是不少父母對此沒有足夠的重視,隻是對其中的某一個問題有了防範意識,比如孩子的早戀;二是不少父母“隻顧自己的錢袋子,忽視了孩子的腦袋子”,發現問題隻是粗暴地幹涉,不能很好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去真正了解孩子自己的想法。還有不少父母在孩子遇到相關的問題時,自己也變得手足無措,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幫助孩子解決。一位心理學家說:“如果一個孩子不是經常與別的孩子保持接觸,那麼,友誼就不可能建立起來。”因此父母應當扮演好牽線搭橋的角色。父母要經常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交談,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此外,親自參與可以讓父母及時了解孩子交友的情況,在適當的時候,加以引導。
【情景再現】
在網上看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就讀於職業中學的鄰家少年,去年暑假在家中悶得慌,於是上街閑逛。在遊戲廳遇見幾個同齡的高手玩家後,便整天在一起切磋技藝,沒幾日就成了“朋友”。實際上,那幾個“朋友”本是閑散青少年。有一天,他們兜裏的錢花光了,就鼓動那名少年一起,從遊戲廳裏“拎”出兩個低齡孩子“敲”了一筆。誰知,一局遊戲尚未打完,幾個人就被帶進了派出所。
對於孩子交友,父母不宜橫加幹涉,但不能聽之任之。應當在他們開始交流交往之前,就談些自己的交友心得,講些“交上好朋友一生受益,交上壞朋友終身有害”的實例,幫助孩子明白事理,增強“免疫力”和鑒別力。那麼,父母應當如何對待孩子交友的問題呢?
第一,明辨是非。要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平時飯前飯後,應該多與孩子談談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什麼是高尚的,什麼是庸俗的;什麼是合法的,什麼是違法的。還要與孩子多分析社會上的一些善惡實例。然後告訴孩子,對朋友,特別是一些後進孩子,要多幫助他們,幫助他們上進。如果孩子辨別是非能力很差,那麼暫時不要讓他與思想行為落後的孩子交友。
第二,明確目的。要讓孩子明確交友目的。交友,對孩子來說,應該是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在生活上互相關心的。交友,不是為了玩。玩,僅是一種生活的調節。更主要的是應該你有困難,我幫你解決,我有困難,你幫我出謀劃策。
第三,尊重差別。父母尊重孩子間的差別,了解這點非常重要。孩子固然需要指導,不過他們也需要自己決定某些事情,隻要孩子不出格,就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去選擇。父母不能一味強調自己的交友模式,孩子也需要靈活性。
第四,做好指導。父母對於孩子交友要做個好指導。那種對孩子交友采取不聞不問、聽之任之的態度,則是父母失職的表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的關鍵在於選擇。孩子的分辨能力較弱,他們有時會認為我今天請你吃東西看電影,明天我尋釁鬥毆被打時你拔刀相助,就是“夠哥們義氣”。有些本來很好的少年,就因為交上了這樣的“朋友”,講了這種“義氣”,步入歧途而身陷囹圄,造成終生悔恨。父母應當引導少年期的孩子認清友誼的真正含義,以正確的思想標準和健康的感情誌趣結交朋友,並積極幫助與挽救有過錯的少年同伴。
第五,留有餘地。雖然孩子需要引導,但他們自己也需要做出一些決定。例如,有的父母經常為孩子的衣著和發式嘮叨不休。專家們認為,這類事情最好還是讓孩子來決定。“同樣,孩子在選擇朋友時也應留有餘地。父母都希望孩子們交朋友,但他們不希望交那些壞朋友。”心理學家布魯克斯說,“隻要沒有危險,最好讓孩子決定哪些友誼可行,哪些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