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就如同選擇一本書,一個好朋友就是一本好書,讓人終身受益,否則就可能把人帶入歧途,陷入痛苦的掙紮。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在氫彈和原子彈的研製中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職務。他與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籍華人楊振寧從小就是好朋友。他們的父母都是清華大學的老師,都住在清華園。很小的時候兩個人就在一塊兒玩,後來還在一個中學讀書。他們倆都很聰明,但是性格不同,楊振寧比較機靈,鄧稼先沉穩老實。可是他們都很敬重對方,以對方的優點為榜樣互相學習。這樣兩人成了好朋友。
長大以後,他們都在美國留學,並且都學習理論物理學,搞原子核物理研究。鄧稼先畢業後不久返回祖國,支持祖國的科技建設,楊振寧則留在美國繼續搞科學研究。
鄧稼先回國以後,被派去領導和組織原子彈的研製工作。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1964年10月2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楊振寧知道了這個消息後很為自己的祖國高興,同時他也很想知道自己的好朋友鄧稼先是否也參與了原子彈的研究工作。但他知道這是國家機密,如果問鄧稼先,會讓他為難的,所以就一直沒問過。
1986年,鄧稼先病逝,楊振寧為失去這樣一位好朋友而十分悲痛,他在從美國發來的電報中說:“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
指導孩子選朋友
孩子是不可能離開自己的群體而僅僅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圈子中獲得全麵發展的。孩子就是要在孩子中間,通過嬉戲、玩耍,發展體諒他人、自發性、適應能力這些重要的素質。不少處於少年期的孩子聽朋友的話勝過聽父母的話。有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交上不三不四的朋友,索性不準孩子與他人來往,甚至把其禁閉在家。這種封閉式的做法是斷然行不通的。它既難辦到又不利於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
【情景再現】
最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六年級孩子過生日宴請孩子的事兒,著實讓父母吃驚不小。生日這天,孩子的同學來了十幾個,卻不見他的一位好友。父母問起來,孩子說:“他連個小組長也不是!”原來,這天來的盡是班幹部,最小的也是個小組長。
孩子如此看重“官”,也反映了孩子的某種向往與追求,雖然仍顯得朦朧、幼稚一些。但是這種心態,如果因為父母的疏忽,日後被強化了,那麼對孩子的人生取向與未來發展,將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這一點,不能不引起父母的高度重視。
目前社會上,有的人崇尚手中有權的,認為與這些人搞好關係,事情好辦,仕途通達。於是逢迎者有之,行賄者有之,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不想,這種風氣也影響了孩子。所以,家教的另一個任務是:教育孩子重視友誼、友情,更要重視教育孩子具有正確的交友觀。友誼、友情,是一種純真情誼的融合,它最忌諱帶有個人的功利性目的。古訓“君子之交淡若水”,即為排除物欲私念、以純真交友的寫照。這樣的“交友”,有利於形成親密無間的關係,“友”也交得長遠。如果隻想為個人撈取什麼好處,那麼這種友誼就變味了,最終形成的隻能是相互利用的關係,肯定長久不了。
孩子們是喜歡交友的,而且普遍帶有濃濃的純真。但是,他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受到一些不良影響父母也不必大驚小怪。關鍵是孩子的父母,要看到這種變化,及時采取對策。父母在發現孩子交友不良時應重在疏導,不要打罵。打罵將會適得其反,造成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感”的轉移,往往會把他和壞朋友拉得更緊。有的孩子由於受到父母的懲罰與驅趕,一氣之下出走,流落街頭,在彷徨、絕望之際,任何人對他的迎合與關懷,比什麼吸引力都大。他們企求從新結識的朋友那裏得到心理上的“補償”,相反的,卻產生對家庭的厭惡,對父母的仇怨。
一旦遇到孩子結交了不適當的朋友,父母首先要冷靜分析,一定不能直接否定,在了解情況時要表現出興趣。不要隻是問一些諸如“他是誰,是做什麼的,在哪裏認識的”這樣膚淺的問題,應鼓勵孩子說出他和朋友之間交往的一些細節,表示出父母願意和孩子共同分享的興趣。尊重與認可孩子的想法,即使父母反對孩子間的交往,也不要急於讓孩子接納你的觀點。不妨花時間多和孩子接觸,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堅持下去就會帶來積極的變化。
還可以找個“第三者”做教育工作。但這個“第三者”一定是父母和孩子都信任的人。出現孩子交上“壞朋友”,往往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孩子平時學習與生活的壓力比較大,讓孩子感到苦悶,而與這樣的朋友在一起會很放鬆,沒有壓力。另一種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平時比較“弱”,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而這樣的朋友能夠充當保護者的角色。所以,父母找的這個做教育工作的“第三者”,一定要更強勢,能夠“鎮住”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輕鬆和被保護,願意聽“第三者”的話。
【情景再現】
某初中一名男孩子,在學校與一名不安心學習的孩子關係要好。通過這個孩子,他又結識了一些社會青年,並與這些社會青年稱兄道弟,從此不思學習,整日遊蕩於學校周邊,敲詐本校及外校孩子錢財。在一次嚴重鬥毆之後,被學校派出所抓獲並處罰,這名孩子也遭到學校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