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法則24:禮儀基本不可忘(2)(1 / 2)

禮貌待人是拉近自己和他人的一座橋梁,懂禮貌的人容易讓別人接受,成為受歡迎的人,學會禮貌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父母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培養孩子的文明習慣,並持之以恒,讓文明禮貌真正成為孩子的一種行為規範。

【成功導讀】

一位很有名的劇院經理來拜訪大仲馬。一見麵,他連帽子也沒脫下,就冒火地問這位劇作家為什麼把最新的劇本賣給一家小劇院的經理。大仲馬承認有這麼回事。這位經理於是出了一個遠遠勝於他對手的高價,想把劇本買回來,大仲馬笑了笑說:“其實你的那位同行用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以很低的價格把劇本買走了。”

“那是怎麼回事?”

“因為他以與我交往為榮,並且一見麵就脫下帽子。”

學會禮貌待人,在尊重別人的同時你會發現自己也正被別人尊重著。那麼父母該怎樣培養孩子禮貌待人呢?

第一,示範法。孩子禮貌待人不是天生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且孩子天生就喜歡模仿別人,所以父母在家裏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注意講禮貌,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父母對別人、對孩子要做到禮貌待人。如有客人來做客的時候給予熱情接待;接受了別人的幫助以後,對別人說聲謝謝;在收到禮物的時候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寫感謝卡等。有了父母的示範,再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學你的做法。與孩子一起下樓時,恰好鄰居的孩子上樓,他主動地站立一邊為你們讓路。這時就可抓住時機說“你看××多有禮貌”。讓孩子為父母做一件事時,不要用命令的口吻,應說“請你……”,做完了要說:“謝謝你”或可說“你幫了我的大忙,謝謝你了。”

第二,一致法。培養孩子懂禮貌,關鍵在於家庭成員始終如一的態度,而且必須做到一致要求,一致步調,千萬不能各敲各的鑼,各打各的鼓,有時嚴,有時鬆,有的管,有的護,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父母對孩子的禮貌教育必須做到有始有終,切不可虎頭蛇尾。要持之以恒,嚴格要求,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評價法。用點頭、微笑、語言等來表示讚揚和肯定。對孩子不禮貌的言行要及時批評,並指出不禮貌的後果,使孩子對不禮貌的言行產生厭棄的情緒。

第四,練習法。教會孩子正確使用禮貌用語,養成文明禮貌行為,不僅要耐心解釋,從道理上著眼,而且還要在行動上反複練習。因為習慣的養成,有賴於反複練習,所以父母對孩子要不懈地堅持要求,並經常采取表揚、批評的方法,以激起孩子積極向上,強化孩子較快地養成懂禮貌、講文明的習慣。

第五,不強迫法。父母不要以為孩子這麼小,就能夠掌握在父母的手裏。其實,孩子有自己的個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強迫孩子,比如有客人來家裏,孩子躲著不叫人,父母逼著孩子向客人問好,結果以孩子大哭而告終,這樣非但達不到目的,還會產生反作用。如果孩子強著不肯說話,父母可以暫時放棄,等到孩子平靜了以後,再告訴他:“這是應有的禮貌,你去別人的家裏,也希望別人能夠熱情歡迎你呀。”讓孩子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或許能夠理解。

教孩子日常禮儀

我國是禮儀之邦,素有四大文明古國之稱,禮儀底蘊濃厚,對孩子禮儀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禮儀的最好老師。孩子們自小與父母接觸的時間最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對孩子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父母首先要學會講禮節,懂禮貌,在待人接物時要有規矩,在教育孩子時要讓他們懂得關心人、愛護人。作為學校也要開設相關的課程,讓孩子在學習的同時,學會懂得禮節。

【情景再現】

宋女士的兒子在家正玩電腦遊戲,突然電話鈴響了。他沒好氣地接起電話:“找誰?沒在家!”隨即“啪”的一聲掛了。豈不知,來電話者是宋女士的領導,正有公事商量。此時宋女士正在廚房做飯,對這一切渾然不知。

接聽電話有講究。接聽電話是透視一個家庭是否具有禮儀的窗口,所以父母要借助這一載體,適時地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教育專家提出了幾條基本禮儀要求,可供父母借鑒:

接打電話時要有問有答,回答問題時要大方,不可以長時間不回應對方的問題,也不要在不知如何回答時,把電話一扔跑到別處去。

接打電話時聲音要放輕一些,不要在電話中大聲嚷嚷。要學會說“你好”、“請問”、“請等一下”等禮貌用語。

打電話時要先報上自己的名字,並說明要找的人。大人打電話時,孩子不要在一旁插嘴或搶話筒。

掛話筒時,要輕拿輕放。打完電話,要學會說“再見”,然後再掛機,不要隻管自己講完就掛電話,那是不禮貌的行為。

要注意打電話的時間,通話時間不可太長,也不要選擇太早或太晚的時間打電話,以免影響別人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