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法則24:禮儀基本不可忘(2)(2 / 2)

【情景再現】

李女士應邀帶著女兒去赴宴,行前生怕女兒不知禮節而使場麵尷尬,便囑咐女兒一定要懂得禮節。可是在家無法無天慣了的女兒盡管隨口應諾,其實根本就沒放在心上。幾個菜剛上桌,女兒就急不可耐地伸出筷子吃了個遍,最後挑出最喜歡的菜放在自己跟前,旁若無人地吃起來。大家飯沒吃完,已經吃飽的她便大聲喊道:“我吃飽了,我想回家!”搞得李女士無地自容。

李女士平時並沒有將這些生活小節放在心上,而到了這樣的場合,就出現本不該發生的尷尬。英國家庭教育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父母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我國的“餐桌教育”古已有之,孔子早就有“食不言,寢不語”之說,但現在很多父母忽視這方麵的教育。

在家庭教育方麵有成功經驗的父母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餐桌是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最好時機。如告訴孩子吃飯時不要大聲喧嘩或敲打碗筷;長輩入座後,晚輩才可以入座;吃完後,要向長輩打招呼後才能離開;不要用手摳牙,大一點的孩子要學會使用牙簽等。這些都是孩子必須學習的就餐禮儀。

有些孩子在餐桌上,往往是伸長手抓自己最愛吃的菜,嘴裏塞滿了最喜歡吃的菜;有時還旁若無人、口沫橫飛地大聲講話……帶這樣的孩子出去聚餐,最好先在家裏教給孩子最基本的用餐禮節。如在餐廳不能大聲喧嘩,嚼東西的時候要閉上嘴,把餐巾放在腿上。但是,在餐桌上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當眾再去指導孩子應該如何做。否則,父母的話會使孩子感覺很難堪,有一種壓迫感。如果是比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麵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可隨時讓他去玩。

等餐時,父母可以先為孩子準備些點心,或帶孩子四處走走,看看餐廳周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用餐時,別讓孩子一口氣吃得太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孩子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成功導讀】

豐子愷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書法家、散文家。他多才多藝,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如《子愷漫畫》《緣緣堂隨筆》等。

豐子愷先生十分重視對兒女的教育,他主張走近孩子的心靈,主張保持童心,同時他也不放鬆對兒女品德的教育。有一次,豐子愷在一家菜館裏宴請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把幾個十多歲的孩子也帶去作陪。孩子們吃飯時,還算有禮貌,守規矩。當孩子們吃完飯,他們之中就有人嘟囔著想先回家。父親聽到了,也不大聲製止,而是悄悄地告訴他們不能急著回家。事後,豐子愷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我們父母全家人都是主人,你們幾個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吃得多,這很不好。”孩子們聽了,都很懂事地點頭。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別人麵前表現得禮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彬彬有禮的“小紳士”、“小淑女”。那麼,父母就要好好利用客人到訪這一難得的教育機會,讓孩子一起學做“東道主”,熱情、誠懇地接待客人。這對孩子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學識能力的培養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具體的禮節和儀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不能忽視這方麵的具體指導。日常交往是培養孩子禮儀的好機會。當有客人來訪,或到別人家做客時,父母就可以利用這種機會培養孩子的禮儀習慣。節假日是人們交往的密集期,也是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的最佳期。有客人時,父母要引導和鼓勵孩子親切、主動地和客人打招呼,在客人的誇獎聲和遞過來的一包糖果或一件玩具中,孩子會認識到“禮尚往來”的確是一種樂趣。客人進屋後,可以讓孩子做些簡單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給客人倒茶水等。在大人談話時,要讓孩子明白安靜地做自己的事才是有禮貌的,來回走動和隨便插話是對客人的不尊重。當有小客人時,讓孩子大方地拿出玩具大家一起玩。客人走時父母可以讓孩子一同送客。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之後,孩子一定會成為一個有禮貌的小主人。

領著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讓孩子在回訪中體驗禮貌的回應是很實際的禮儀練習。父母要指導孩子按門鈴,之後要和孩子在門口安靜地等待,直到主人開門。進門後,父母要引導孩子主動把脫下的鞋子排整齊。當孩子受到招待時,記著讓孩子說聲“謝謝”。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在陌生的環境中更是如此,告訴孩子隨便亂動別人的東西是不禮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書,一定要經過主人的同意。在自己玩時記住不要打擾大人談話,玩過之後,記著讓孩子把東西放回原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