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法則24:禮儀基本不可忘(1)(1 / 2)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古至今,都非常推崇對孩子禮教的教育。

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程顥死後,又將楊時推薦到其弟程頤門下,讓他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學習。楊時那時已四十多歲,學問也相當高,但他仍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尊師敬友,深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一天,楊時同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請求學問,卻不巧趕上老師正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門口,等老師醒來。一會兒,天飄起鵝毛大雪,越下越急,楊時和遊酢卻還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得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盡心盡力教楊時,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之後,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世稱“龜山先生”。

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讚揚那些求學師門,誠心專誌,尊師重禮儀的學子。你可以沒有金錢,你可以沒有地位,但你不能沒有禮貌。禮貌對於現代人來說尤為重要。

禮儀知識不可少

禮儀究其本意來講是禮節,禮貌。它折射出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高低,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誌。對於孩子們來講是懂得如何尊重、愛護他人的必修課程。然而,一些父母把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分數代替禮儀教育,這樣的現象實不應該。

據了解,美國專門在學前班開設了禮儀課堂,父母專門利用業餘時間把孩子帶到這樣的培訓班進行專門的教育,把孩子們的禮儀程度作為升學的一個考核項目。在他們看來,孩子們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其禮節禮貌也隨之改變,不時給孩子灌輸禮儀方麵的內容,會使孩子身心得以健康發展。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的研究表明,那些懂得禮節、禮貌的孩子,其身心更加健康,而且更會關心他人,更富同情心,朋友更多,學習成績也更好。由此可見,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是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另一種途徑。

【情景再現】

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廣告,廣告中孩子看到自己的媽媽如何悉心照料奶奶,馬上效仿著也如此照顧起媽媽來,“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廣告結束語是教育孩子的最有效的方法,禮儀教育中更需以身作則。

現代社會中成功的首要因素已經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那些懂得禮節,懂得如何尊重、愛護他人的孩子,身心才會更加健康,學習成績也會更好。而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現代社會講自由,懂不懂文明禮儀沒什麼關係,隻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其實,父母隻要留心一下周圍的人,注意一下大眾傳媒,事業有成的人有幾個不懂文明禮儀?現代社會的確尊重個人的選擇,自由度大了,然而對人的文明禮儀要求卻更高了,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一方麵,孩子從小不培養好習慣,就必然形成壞習慣,壞習慣形成了,改起來就很難。另一方麵,孩子小時候培養文明禮儀習慣,與孩子天真無邪表現並不矛盾,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孩子走到哪都是受人們歡迎的。

從小培養良好的儀容儀態是孩子一生的財富。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站姿。要求孩子在站立的時候要身正、頭端、肩平、手垂、挺胸、腹吸、腿直。可能剛開始時,孩子做這樣的練習有點不習慣,堅持的時間長了,就使孩子有一個習慣成自然的過程,長期堅持,必將受益終生。

其次,要講究服裝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與身高為孩子選擇適合的服裝,不宜過分講究外觀,而要考慮服裝的材質是否適合孩子活動,便於穿脫,保暖性和透氣性應比成年人的服裝更優一些。

另外,還要注意麵部的修飾和清潔,除了日常的清洗以外,還要根據季節的變化,給孩子塗潤膚霜,防曬霜之類,以保護皮膚不受或少受外界的侵擾。頭發的清理和清潔也是要注意的,可以定期理發或者是清洗。

【情景再現】

雙休日,盧明的兒子正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看電視。門鈴一響,幾個同事來家做客。盧明高高興興地接待同事,並讓兒子讓出位置,給叔叔阿姨就座。可兒子坐在沙發上沒好氣地說:“你們不會到裏屋說話去嗎?”盧明尷尬地笑著,用眼瞪瞪兒子,意在讓其盡快離開。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兒子竟大聲嚷道:“你瞪什麼眼,我看我的電視,又不影響你!”同事們隻好寒暄幾句,匆匆離去。

盧明送客之後,陷入惱羞之中。一個素質高、有教養的人,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人,才會被人尊重,受人歡迎,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有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有利於打開局麵,發展事業。小孩年齡小,可塑性強,文明禮儀要及時培養。那麼作為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禮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