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法則24:禮儀基本不可忘(1)(2 / 2)

第一,父母懂禮儀。現代的禮儀,不是一些封建文化的簡單繼承,而應該是適應現代社會的舉止大方、言行文明、謙虛禮讓、誠實守信等行為,在平時注意自己給別人造成的不便,減少對他人的影響。如見到人要問候,首先,在見麵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等,讓孩子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麵,父母要留時間給孩子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如果突然間發現孩子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孩子,結果愈催愈糟。一旁的父母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孩子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事後,則要大大讚賞孩子今天所做的事。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孩子。當孩子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第二,擺正禮儀觀。目前,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父母有幾個不當的心理必須要糾正:一個是把社會“能人”的標準強加到孩子頭上,把能夠欺負別的孩子作為“能”的表現;另一個是總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虧,事事縱容自己的孩子。父母要放眼社會發展的主流和孩子的未來,明確培養的是和諧社會的人才,也就是要培養謙虛、禮讓的人,而不是“小霸王”和“小公主”。

第三,少指責多暗示。身教勝於言傳的原因,就在於榜樣的作用。如果孩子有失禮的地方,不要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正確的做法是裝作不經意地發現孩子的行為,並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第四,寬恕孩子的失禮。有時是一時疏忽,有時是情緒發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有不對的地方,不假思索,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斥責、批評,這種做法看上去很有效,但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發生一些情況不妨聽聽孩子的看法,或許父母能由此發現更多的東西,在培養孩子禮儀的同時,父母也得到了孩子的心聲。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對於孩子日常表現出的任何行為,父母都要注意,千萬不能有“樹大自然直”的想法,要及時鼓勵良好的文明行為,也要糾正不合時宜的行為。

禮貌待人方法多

禮貌待人是做人的起點,也是最能體現孩子品質的道德細節。這些細節往往投射出一個人的氣質和風度。一個人彬彬有禮,不但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還會使自己得到不少方便,使個人素質大大提高。因此,父母要重視文明禮貌的教育。

【情景再現】

楊藍今年7歲,讀小學一年級,成績挺好,平時大家都誇獎他,其父母也覺得臉上有光。因為就這麼一個孩子,父母很遷就他,許多時候寧肯委屈自己,也不會委屈孩子,家裏“最大最紅的蘋果”總是孩子的。雖然有時候也覺得孩子沒禮貌,比如乘電梯經常橫衝直撞、見人不主動打招呼等,但這些都是小事,男孩子嘛,大大咧咧點也沒啥關係。

某日,楊藍的父母帶楊藍去參加一個晚宴,才發現兒子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別人還沒入席,他就一屁股坐到正中位,旁若無人地吆喝服務生要可樂,菜一上桌就伸筷子去夾,等到上龍蝦這道他愛吃的菜時,他居然將整盤菜端到自己麵前,就像在家裏一樣。雖然大家都說“沒關係,沒關係”,但楊藍的父母還是如坐針氈,難堪得要命。

楊藍不講禮貌,根源其實不在他,而是父母沒有教孩子禮貌待人。人的成長過程其實也是學習的過程。父母首先要改變“學習好則百好”的舊觀念和“什麼事都由著孩子”的教育態度。應該知道,一個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考慮他人、不考慮後果的孩子,將來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的。

當家裏來客,孩子一般都很興奮。父母不能冷落孩子,要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成員,是家的小主人,待客要禮貌、熱情。可以使孩子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待客活動,通過直接參與,使孩子待客的動作和技巧得到練習並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表現做出評價。別人的反映通常是刺激孩子學習的最佳催化劑。客人在時,父母對孩子的良好表現可作出表揚、鼓勵的表示;客人走後,父母也可以對孩子的表現做出評價。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後要注意的一些方麵。

父母還應該選擇適當的時機,在和諧的氛圍中與孩子交談,表明父母對禮貌行為的態度,希望孩子以後在類似的情境應該如何做。還可以給孩子講一講其他小朋友講禮貌的故事,讓孩子明白對人有禮貌是尊重他人的表現,隻有尊重他人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與尊重。父母還可以找一些相關書籍給孩子閱讀,讓孩子從書中學一些禮儀知識。再次,要及時鼓勵。不要要求孩子迅速改變,隻要孩子有進步,父母就應及時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