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法則23:關注心理比成績更重要(1 / 3)

隨著社會步伐的加快,人類將麵臨更大的挑戰和壓力,如果不能將自己的心態調到最佳狀態,必將會影響到心理健康,從而導致身心疾病。

人類一直重視的智商就是IQ,但在IQ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情緒智慧,即情商(Emotionquotient),簡稱EQ。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比智商更為重要。在東方的教育體係下,IQ常常是評判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準,其實EQ在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角色更為突出。成功方程式是;20%的IQ+80%的EQ=100%的成功,即2080定律。

愛迪生在小時候被認為是個弱智兒,但這個IQ非常低的人,後來卻成為人類史上偉大的發明家,可見一個人的成功,IQ並不是唯一的標準。香港商界名人李嘉誠先生在香港理工大學的講話中談他成功的因素時,也特別強調除了客觀性較強的智商(IQ)外,情商(EQ)的作用更大。

其實愛迪生、李嘉誠、卡耐基、還有比爾·蓋茨等享譽世界的成功人士,他們的成功除了天資和自身的努力之外,更多的還是源於EQ。所以說關注孩子學習的同時更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化解孩子的不良情緒

孩子受了委屈或遇到不開心的事,如果能夠合理的發泄出來,可以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對孩子的身心都是有益處的。但有的父母不了解情緒自然流露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意義,或者缺乏相應的耐心,他們經常不允許孩子公開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緒,特別是當孩子出現了不良的情緒時,他們強行地讓孩子自我壓抑,例如:你再哭,就把你丟出去。甚至有的父母還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壓抑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

【情景再現】

冉冉是個“壞脾氣”的小孩,不順心的時候就像瘋了一樣,昨天吃過晚飯後,也不知是什麼原因,她像瘋了一樣到處掐人,剛開始是掐姥姥,後來父親批評了她,並且掐了她幾下,目的無非是要告訴她:不要隨便掐人,爸爸掐你,你感覺疼,你掐別人,別人也疼啊。可是這一行為更加的激怒了她。她發瘋一樣在客廳裏跑著哭,並且把塑料杯子摔到了地上。這時說父親不生氣那是假的,但一想到孩子不太會控製自己的情緒,也就理解了她。

孩子的壞情緒就像是洪水,靠堵是不行的,要善於疏導。要教會孩子如何去麵對這些消極情緒,如何去克服他們,因為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是要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下麵就教父母幾招:

一、宣泄法。情緒宣泄分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直接宣泄即直接針對引發情緒的刺激來表達情緒。當直接宣泄於己於人都不利時,可用間接宣泄使情緒得到發泄。例如當孩子心中有了不平之事並引起情緒激動時,可以向父母和老師報告,或向周圍的朋友、親友傾訴,並接受他們的勸慰和批評、幫助。這樣,通過情緒的充分表露和從外界得到的反饋信息,可以調整引起消極情緒的認知過程和改變不合理的觀念,從而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同樣,當與孩子鬧了矛盾時,要勇敢地與對方開誠布公地交換意見,以消除誤會。對於孩子來說,哭是孩子最常用的發泄方法,父母不能什麼時候都加以阻止。

二、傾聽法。孩子需要傾聽,傾聽能讓他們化解煩惱,父母應從孩子的角度,去想象、體驗,去感受,並結合孩子的個性特點加以分析。父母,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當孩子有不良情緒時,應多問問。如“你怎麼了?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嗎?講給我聽一聽吧!”這樣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傾訴過程中不但提高了表達情緒的能力,同時也釋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緒,並從中獲得自我調整的方法。

三、轉移法。孩子年齡小,好奇心強,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父母可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不愉快的事情上轉移到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上來,如孩子走到玩具櫃前要買玩具,未達到要求,很生氣,父母可以立即轉移他:“看,前麵可能還有更好玩的東西,先去看一看!”這樣把孩子的興趣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孩子往往會破涕為笑,但同時老師和父母還應幫助孩子主動自覺地控製情緒。如教給孩子一些自我調節的方法,比如暗示法,當他們控製不了自己情緒時,就在心裏暗暗地說“不能打人,不能摔東西”或者不高興時想想其他高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