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傲,就是要教育孩子,不能目中無人,不能心裏容不得他人。這種人往往是自私自利的、不懂得謙讓和尊重他人。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今天來說,依然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非常喜愛他。一日,爸爸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爸爸聽後十分驚喜。
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百年了,是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好例子,可見父母很重視培養孩子的謙讓、學會感恩的好品質。
學會感恩
讓孩子戒掉傲氣,就要在孩子心裏播下感恩的種子,孩子才會懂得珍惜身邊的一切。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心存感恩的人,才能收獲更多的幸福和快樂;心存感恩的人,才會朝氣蓬勃,豁達睿智。生活的每一天中,都有許多值得孩子去感謝的人和事——感激每一縷陽光,每一陣清風,每一塊綠茵,每一滴雨露,每一棵樹,每一葉草,是他們帶給我們好心情,帶給我們生命的美妙。
【情景再現】
上大學時,我的一位學友在剛開學時,從學校宿舍的四樓跳下,結束了他年僅21歲的生命,自殺的原因是失戀。除了給女友的一封遺書之外,隻有他冰冷的軀體。這個男生在中學、大學都品學兼優,又是學生會主席,但如此“優秀”的青年竟然作出如此舉動!
從這件事中,最應值得父母深思。這樣一個年輕的生命真的就沒有對社會的留戀嗎?他能放心年邁的父母嗎?舍得朝夕相處的孩子和老師嗎?他如此決絕地做出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沒有感恩之心。父母常說的諸如“飲水思源”、“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等,其實說的都是感恩。但在現代文明社會裏,孩子對感恩似乎很陌生,既不知道為什麼要感恩,也不知道如何感恩,這一點難道不值得父母憂慮嗎?
【成功導讀】
父母不妨學學西方,也過感恩節。在美國人心目中,感恩節是比聖誕節還要重要的節日。他是一個長達4天的假日,足以使人們盡情狂歡、慶祝。他也是傳統的家庭團聚的日子。感恩節期間,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家人,都要趕回家過節,這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習俗。
此外,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很快,競爭激烈的國度裏,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物品之豐盛,令人咋舌。在節日的餐桌上,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火雞和南瓜餅都是必備的。這兩味“珍品”體現了美國人民憶及先民開拓艱難、追思第一個感恩節的懷舊情緒。
美國人的感恩節,體現的是一種感恩文化,一種社會氛圍。中國的父母也應學一學,要孩子學會感恩,就先讓孩子融入感恩的氛圍中去。教育孩子對要感謝的人,一定要把感恩之意說出來。那不僅是為了表示感謝,更是一種內心的交流,在這樣的交流中,孩子會感到世界因這樣的息息相通而變得格外美好。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感恩呢?
第一,向孩子灌輸道德信仰。作為父母,在以自己的行動來影響感染孩子的同時,還要對孩子進行正麵的教育和引導,教育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孩子確立健康的信仰,並經常鼓勵孩子為這個信仰去追求、去努力;要讓孩子懂得寬以待人,與人為善的道理,學會在生活中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無論是與家人團聚,還是與夥伴交往,都不能以“自己”為中心,絕不能做損害他人利益的事情。在正常的人際交往中,要樂於助人,時刻不能忘記感恩,時常要想到提起自己最感謝的人或事,來培養感恩之心。
第二,將感恩滲透於生活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裏,使之耳濡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告訴他這件衣服是奶奶給你的,你要感謝奶奶;這本書是爺爺送你的,你要謝謝爺爺。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