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帶她走到花壇邊,讓她聞盛開的桂花,告訴她:“一朵花兒把自己的香味散發出來,讓周圍的土地、陽光和空氣一起分享花的香味,周圍的土地、陽光和空氣也會給予花兒更多更充足的養分,花兒就會開得更鮮豔。”女兒恍然大悟:“我還不知道分享也能使人快樂!”
後來,周紅有意識地培養女兒的愛心,在她麵前,周紅從來不掩飾自己對家人和社會的關愛。餐桌上,周紅給愛人夾菜;購物時,周紅總會給老人捎去一份;每當希望工程捐款、向敬老院獻愛心,周紅都鼓勵女兒積極參與。漸漸地,熱情、助人的良好品質更多地體現在女兒身上。
周紅女兒的年齡是一個特殊的時期(一般為孩子小學階段),即人生的第一個反叛期,獨立意識開始覺醒,這個時候對“占有”的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是引導而是強迫孩子,那麼,孩子根本就不會去“分享”,多半會遭到大哭和抵抗。
當孩子喜歡獨占玩具時,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與小夥伴積極交往。讓孩子知道,不僅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在一起玩,是快樂的,還有那些一起玩耍的小夥伴。慢慢地,孩子就會願意與其他孩子遊戲了。同時也喜歡和別的孩子一起分享了。當孩子表現出與他人分享的行為時,父母就應該及時鼓勵表揚,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
【情景再現】
《金色的房子》這個故事裏的小姑娘因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當她與小動物們共享她的漂亮的金色房子時,她又得到了新的朋友。衫衫在聽《金色的房子》故事的時候,表現出很認真仔細的樣子,爸爸就及時走過去對他進行教育,從而讓衫衫明白:分享是快樂的,但必須先約束自己自私的行為,知道好吃、好玩的東西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與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在孩子眼裏,有時玩具比食物更重要,所以分享玩具是孩子獲得分享體驗的重要方麵,在對衫衫的教育中,衫衫的爸爸也比較重視這一方麵。
分享是孩子應該養成的一種良好品質。從個體發展來看,每個孩子都要同他的同齡人進行交往,不會分享的孩子往往與同伴的交往也不會順利,不容易被同伴所接納,很難融入集體之中,繼而會使孩子感到孤獨,性格變得封閉、不善言談。而懂得分享的孩子則容易與孩子們打成一片,並在其中感受到快樂,進而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越來越開朗、合群、自信。因此,從這個方麵來說,培養孩子的分享品質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父母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第一,日常生活法。從家庭生活中做起,從身邊的人開始做起。父母可以結合一些具體的事例,例如,當全家人在一起吃蘋果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把水果與爺爺奶奶分享,和孩子分享。同時也告訴孩子,可以把他自己手中的蘋果和爺爺奶奶一起分享,並誇他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使他體驗到積極、快樂的情緒。
第二,故事引導法。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喜歡的故事人物,來講一些他們如何通過分享來交到朋友的故事,如我國傳統故事中《孔融讓梨》就是有關分享主題的故事,非常具有教育意義。
第三,參與集體法。集體活動中容易培養分享的習慣,在集體活動中的人際交往會使孩子反思自己與別人的行為,思考一個人自私會怎麼樣?如果想得到別人的東西,分享是不是一種最好的方法?這樣就會使孩子自我引導學會分享。因為分享往往是相互的,如果不能夠把自己的物品與別人分享,同樣也就得不到別人的物品。
第四,不強迫法。孩子的分享行為必須是一種自發行為,通過分享來達到體驗良好情緒的目的。如果是父母強迫孩子進行分享,孩子體驗不到的是一種良好的情緒。所以在孩子不願意進行分享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觀察,如果是因為物品數量缺乏,或者物品對孩子有特殊的意義,父母可以理解孩子,然後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也有的孩子不願意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自我中心意識的限製,所以不能夠理解“我的”為什麼要給別人呢?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理解孩子這種思維限製,通過具體事實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總之,分享是一種良好品質,能夠幫助孩子體驗到積極的情緒,幫助孩子學會人際交往。但在現代社會中,獨生孩子中普遍存在著不願意分享的行為,妨礙了孩子情緒智力的發展,所以父母必須意識到這些小習慣如果不及時改正,將來可能會蘊藏著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