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法則21:與人分享贏得快樂(1)(2 / 2)

采用溺愛型家庭教育方法的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包辦代替,隻表揚不批評,對孩子盲目自信。“你是好樣的”不離口,孩子不遵守紀律說是紀律要求太苛刻,孩子不努力學習仍誇獎孩子很聰明,孩子打人說是自我保護,孩子罵人說是語言能力強。父母要以科學的愛,來保護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要防止犯以下幾種錯誤:

第一,過分關注。一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的喜怒哀樂就是家庭的陰晴表,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即使來了客人,照樣是整天吵鬧個不停,沒有一點教養。

第二,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享受特殊津貼,如吃“獨食”,孩子喜歡吃的食品放在他麵前供他一人享用,即使吃不了,也不許給別人吃。孩子的生日比家裏誰的生日都辦得隆重,親戚、朋友請一大幫,又是買禮物,又是送錢,好威風呀。這樣的孩子必然會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關心他人。

第三,輕易滿足。有錢了,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每天還有很多供孩子自己支配的零花錢,孩子的滿足就更輕易了。這種孩子必然養成了不懂得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鋪張浪費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

第四,全包全替。孩子就是家裏的小祖宗,有什麼事,您吱一聲,父母全照辦,這樣的做法導致了許多孩子不能自己照顧自己。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會做任何家務事。這樣包辦下去,必然失去一個勤勞、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幹、上進的孩子。這難道是聳人聽聞嗎?

第五,害怕哭鬧。由於從小遷就慣了,孩子在不順心時以哭鬧、不吃飯、離家出走來要威脅父母。溺愛的父母就隻好投降、依從、遷就,照孩子說的辦。長期下去,這樣的孩子會變成無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無情、任性和缺乏自製力的種子。

第六,當麵袒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教育者的觀點和態度應該一致。有時父親管孩子,母親護著:“怎麼那麼凶,他還是個孩子。”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說話:“你們對他太嚴厲了,慢慢來;你們小的時候,還不如他呢!”這樣的孩子當然是教不好的!因為他無是非觀念,而且處處有“保護傘”和“靠山”,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和睦。

第七,生活懶散。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無規律,要咋樣就咋樣,白天睡大覺,晚上上通宵。這樣的孩子長大後缺乏進取心、做人得過且過、做事心猿意馬,有始無終。

第八,大驚小怪。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孩子摔跤了,孩子還沒哭,父母先嚷起來了,在第一時間抱起孩子,問這問那,時間一長,孩子再摔跤,幹脆就不起來了,大哭大叫,非等父母抱起來。所以說,最初孩子不是摔痛才哭的,是被父母過分在意嚇哭的。

溺愛型家庭教育方法的一個後果是,孩子的競爭性不足或是被扭曲。這將影響他以後在社會上立足,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從而被社會所淘汰,導致孩子走向極端。

【成功導讀】

曾經看到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

大島每天開著自家漂亮的豐田車上下班,但他卻從來都不讓10歲的兒子順道搭車上學放學。有一天,兒子支氣管炎犯了,央求爸爸送他一程,“不行!”大島斬釘截鐵地回絕了,兒子隻好背著大書包一個人慢慢沿著大街向學校走去。

當兒子一邊哭著一邊正要走上十字路口高高的天橋時,他突然發現爸爸正站在那裏等他。大島什麼話也沒說,隻是掏出手帕幫兒子擦去臉上的淚痕,然後拉著兒子一起跨上了天橋的台階。過了天橋,父子倆分手的時候,大島對兒子說:“孩子,不要怪爸爸,你現在是學生,不能坐車上學。將來你長大有出息了,一定能買更漂亮的轎車。”

大島先生這種教育方式是十分成功的。古代韓非有句名言:慈母敗子。意思是做母親的過分慈愛,子女不會成器。疼愛子女固然是父母的“天性”,但也應有個“度”。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一味地慣著孩子,容易讓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有的孩子除了生活上需要父母包辦外,晚上還要父母陪著看書,做作業。長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