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傲的產生往往是因為自己的某一方麵才華超過他人,表現為一種洋洋得意、不可一世、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勢。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麵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其實,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會出現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現象,別因自己一時成功就忘乎所以。孩子更不能從小就養成蠻橫、盲目自大的壞習慣。曾國藩認為,孩子的嬌氣主要是有兩大原因造成的:一是溺愛,孩子成為全家人生活的重心;二是放任,放任不管孩子有可能無法控製。
把愛藏一半
有一些父母愛孩子不講究個度,隻要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肯定會滿足,於是現在的孩子對父母是變本加厲,要求是越來越高。其實這樣的父母會把孩子“淹死”在愛中的。這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摧殘孩子心理健康的愛。為了培養健康的下一代,對父母的忠告是:不能過分溺愛孩子,要把愛藏一半給一半。
【情景再現】
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一位媽媽和她兒子的故事。這位媽媽人生平平,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到了兒子的身上。她的那個兒子的確也不錯,不管是智商還是形象。此外最大的一個特點還有聽話,兒子在她的關心、照料、監管、督促之下,一天天地“成長”起來了,以至成為一個著名的神童。這個神童在學校裏一路跳級,小學、中學、大學一晃而過,17歲時便上了北京大學研究生院讀研究生。但可惜,兒子讀研究生時卻出了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生活不能自理,行為怪異,人際交往不知怎樣進行,甚至反應遲鈍、表情呆滯、言語木訥。為此,研究生院隻好令其退學。
這個打擊,對這位媽媽來說近乎致命。她淚流滿麵,自言自語:“我兒子怕是當不成科學家啦。”但她卻並沒有想到要改變什麼,仍然要求兒子繼續原來的樣子,以便再考研究生。她放棄了自己的一切,成天成月成年地伴在兒子的身邊嚴防死守。她嚴格地要求兒子除了念書、吃飯、睡覺之外,不許跟別的孩子交往,不許參加社會活動,不許看任何雜書甚至電視,不許考慮與學習無關的問題。
我們身邊有許多的父母像這位媽媽一樣,自己生活不如意,就把一切完完全全地壓到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能改變這一切,也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幸福。為此,父母可以放棄一切,整天圍著孩子轉,而實際上,他們決定這樣做的時候還很年輕,正是一個人開始創造自己人生價值的年齡。
對這樣的父母我們不應該像一些媒體一樣鼓吹他們的偉大,他們這樣做,隻能是說是自私的行為、是逃避現實壓力的做法。因為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父母讓孩子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壓力。孩子有他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人生,父母可以甚至應該給他以幫助,但卻不可以強迫他、代替他,他必須自己行走他的人生之路。
廣州晴朗天心理谘詢中心的谘詢師袁榮親認為,溺愛是一種懶惰的、不負責任的愛。與溺愛相對應的是真愛,真愛是尊重孩子獨立的愛,真愛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滿足他不同的成長需要。真愛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並樂於看到孩子的自我獨立和自我成長。而現實生活中,有的父母為了幫孩子出氣而去跟鄰居打架;孩子不願意參加學校組織的公益勞動,父母就給孩子寫“病假條”。這樣的父母真可謂是“含辛茹苦”呀!可“含辛茹苦”換來的是什麼呢?
【情景再現】
在某大學,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即將畢業的物理係高材生,因成績出類拔萃,被學校選送到美國某名牌大學深造。誰知該學生卻一口回絕,說什麼也不願出國。拒絕的原因說來令人難以置信:他不會洗衣服、不會買東西、不會燒飯、不懂得與別人交往,也就是說,他根本無法獨立生活。大學四年中,他的衣服鋪蓋都是媽媽定期到學校來取回去清洗。
很顯然,這位學生是在父母的過分保護下成長起來的。父母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包辦代替,不舍得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最終導致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也有的父母出於望子成龍之心,將孩子活動的範圍限製在自己的視線之內,生怕孩子越雷池一步。過分保護的結果就是嚴重幹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