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蹤一隻蜜蜂,這在父母看來有點滑稽,但鈴木先生就是這樣做的。他帶著映子,小心翼翼地跟蹤蜜蜂整整一天,繞來繞去,終於在黃昏的時候,找到了小蜜蜂的家。映子高興極了!這可是她自己的發現,她體會到了親自探索、成功發現後的喜悅。
“答不上來的問題”是教育的最佳契機,但很多父母卻忽視了這一點。對孩子來說,探索的過程,比探索的結果更重要。在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下,孩子完全有能力去發現和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在探索的過程中,讓孩子深深感覺到父母的愛,感覺到教育他是出於對他的愛。行動比任何語言都有說服力,許多父母經常對孩子說,我管你是因為愛你,但是孩子們總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旁風。父母要做給孩子看,孩子才會在你管他的時候不產生逆反心理,才能真正理解父母。
感化你的孩子
嚴格教育不可棄,嚴不等於棍棒,嚴的根本目的是感化孩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教育方式也要不斷變化。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這完全可以用來比喻父母對孩子的身教。在這個世界上,孩子通過模仿而學習,他們的第一個模仿對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每位父母都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成功導讀】
有一個孩子期末考試不理想,回到家後趕緊鑽到自己的小屋裏去了,怕挨打。父母知道他的分數低,氣就不打一處來,心想,考不好你還躲著我,藏到屋裏就行了,於是破門而入,揪著孩子的耳朵就把孩子拉出來了。孩子戰戰兢兢,父母橫眉立目:“說:為什麼考這麼點分,我平時怎麼跟你說的!”“叭”一個大耳刮子,“去,給我寫檢查。”孩子掉著眼淚寫檢查,什麼好聽撿什麼寫,其實說的都不是心裏話。父母看完檢查說:“告訴你,這個假期你甭打算玩去,給我在家好好學習,不準看電視!不準玩遊戲機:不準……”孩子嘴上不說什麼,可心裏別扭,思想上並沒有什麼變化,這種靠武力的辦法不是什麼好辦法。父母雖然出了氣,可並沒什麼實際教育效果,還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另一個父母對考分低的孩子不是采取武力辦法,而是使用感化的力量。
父母看到孩子低著頭鑽到自己的小房間去了。心想,孩子考分不理想,心裏一定很難受,再雪上加霜可不好,於是兩口子商量好,站到孩子屋門口對話。當爸爸的說:“今天咱們的孩子沒考好,咱們今兒個說的話可別讓孩子聽見。”其實聲音正好讓孩子聽見。孩子在屋裏想,越不讓我聽我越聽。爸爸接著說:“孩子心裏難受,咱們今兒個別批評他了。”孩子心想我爸不批評我了,聽得更認真了。這時媽媽說:“別看咱們孩子沒考好,可咱們孩子有誌氣,肯定能吸取教訓,咱們孩子正在那兒偷偷下決心哪!”爸爸又說:“孩子沒考好,也不全怨孩子,咱們也有責任,要檢查咱們倆得先做檢查。”媽媽又說:“咱們孩子聽話,他會努力的,他不會讓咱們傷心……”孩子聽到這兒眼淚不自覺地流出來,衝出屋子撲到媽媽懷裏說:“媽,您放心吧,這次我讓你們失望了,下次我一定努力,決不讓您傷心……”這時父母再與孩子坐下來,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孩子自動寫檢查,作保證。
上麵兩個事例說明:粗暴引來逆反心理,感化使孩子“改邪歸正”。如果希望您的孩子品行優秀,那麼就請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示範。事實證明,以身作則比給孩子講道理要有效得多。因為沒有哪個孩子願意父母總在耳邊婆婆媽媽說個沒完,這樣的結果隻能是“煮皮,不煮瓤”。以“聲”作則不如以身作則,隻有父母先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走向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