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法則20:給孩子正確的愛(1)(2 / 3)

愛孩子就要有寬容心,孩子犯錯誤了,不要動不動就打罵。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是無法避免犯錯誤的。成年人都會想方設法找借口寬容自己,更何況孩子呀!對孩子的錯誤不能像眼睛裏進一粒沙子一樣大做文章,興師問罪。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一個美好願望,對孩子的熱切希望往往使做父母的用過於苛刻的目光審視孩子,巴不得他們每分鍾都在進步,容不得他們有一絲缺點,犯一點錯誤。從來沒有一口吃個大胖子的,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時間和空間,一廂情願地要求孩子學習隻能進步不能後退是不科學的、不現實的。隻有寬容的、愛的力量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得到舒展,才能讓孩子得到努力上進的動力、信心和勇氣。

【情景劇場】

《紅樓夢》裏有個薛蟠,整天遊手好閑、鬥雞走馬,買了英蓮、打死馮淵,竟視為兒戲。薛蟠為什麼會如此呢?其實這與他的寡母王氏嬌慣、放縱是息息相關的。原來,薛蟠幼年喪父,寡母看他是孤根獨種,從小對他百般縱容,才使他後來變成敗家子。

《後漢書》記載了“孤犢觸乳,驕子罵母”的故事:有一個人因為是獨生子,所以受到母親的嬌生慣養,但他由撒嬌而頂撞母親,後來,由頂撞而開始罵母親,最後竟打母親。一天他見一頭母牛的乳房鮮血淋淋,原來是被小牛犄角觸傷了,有人說:“牛是畜生,可是有的人連畜生都不如。”也有人說:“幹脆把這頭小牛殺了,它竟這樣對待媽媽。”這個人覺得大夥是在說他,後來才改過。這個故事說明,對孩子嬌慣不得,孩子的不孝往往是嬌生慣養的結果。

慈母多敗兒,這是我國民間的一句諺語,想到我們的家庭教育,這話還真有點道理。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做父母的都愛自己的孩子。愛就要嚴加管教,對孩子更要該說則說,該管則管,不能溺愛,不能袒護,不能放縱。

《顏氏家訓》中講:世上有些人,對孩子不加管教,而是溺愛,……本來該勸誡卻反而去鼓勵,該斥責卻笑著表示讚同,以至於孩子長大後不良習慣已經形成,那時再去管教他們,就是打死他們,也無濟於事。北齊時的顏之推說的這番話至今令人深思。

古代有不少嚴格教子的好母親。唐代李景讓的母親鄭氏就是其中的一位。鄭氏丈夫去世後撇下三個兒子,家境貧寒,她沒有再嫁,無錢供孩子念書,就在家裏教子讀書識字。鄭氏對兒子“苦其心誌”,兒子不聽話有時就捶打,最後三子都金榜題名。鄭氏嚴厲教子的方法不失為經驗之談。

高爾基說:“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但是,怎樣愛孩子,卻不是每個父母都有清醒的認識。

第一,善用愛的語言。今天孩子什麼都有了,衣服也有了,房子也有了,錢也有了,車子也有了,但是,就是父母們激勵的語言少了。

第二,善用愛的目光。愛的目光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養分。三分之一的少年犯從小缺乏這種愛的目光。父母要用欣賞的眼光發現自己的孩子,發現孩子的長處,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孩子是需要發現的。有時候父母習慣於嘮叨,千叮嚀、萬囑咐。孩子出門父母必說:注意安全,小心過馬路。穿衣戴帽、吃喝瑣碎,父母習慣於用嘴巴來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與愛。孩子不領情,他嫌囉嗦,厭煩父母的瑣碎了,孩子覺得他不會出問題的。父母再囉嗦他真煩了。父母們不妨把那份愛交給目光吧,閉上嘴巴,用手撫摸他,無聲的語言更有力量。

第三,善用愛的微笑。愛的微笑是愛的語言,今天,很多父母們都不會笑了,也許是工作壓力的原因吧,微笑已經離孩子越來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