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法則19:不嬌慣孩子(3 / 3)

其實,張靜本身是個有想法的孩子。隻是由於年紀小,自控能力差而導致學習成績不如意,這樣的孩子光靠打是沒有用的,打隻能讓孩子更加懼怕父母,不敢和父母交流,在家中受到壓抑。對自己也抱有懷疑態度,自暴自棄,並且影響他的人際關係。這種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粗暴型隻是一種靠高壓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愚蠢而又簡單的家教方式。有的父母錯誤認為孩子應該絕對服從自己的意誌。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或犯了過錯,對父母稍有不從,就發火、訓斥,甚至大打出手。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麵前不敢敞開心扉,心情總是處於壓抑狀態。其實孩子與大人是一樣的,如果父母無意中對孩子流露出失望的態度,就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父母需要做的是認同孩子、鼓勵孩子,不要對孩子過分苛責,同時更要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為,老子就是老子,兒子就是兒子。采用陳舊的封建父母式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一味“訓誡”,要把孩子培養成自己心目中言聽計從的羔羊,給孩子製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不許有偏差。結果隻能適得其反,具有當代新型思維方式的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造成性格孤僻、人格扭曲。在家中做“奴隸”,就到社會上稱王稱霸,家裏不給錢,就去社會上搶。

【情景再現】

據調查顯示,有85%的孩子不願在吃飯時麵對父母。其原因,一是害怕父母盤根追底的詢問,二是詢問之後,害怕父母會施以“暴力”。可見,孩子們對父母的“打”的管教方式從內心深處是非常反感的。有的孩子,還由此產生了逆反心理,導致家庭教育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美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員指出,從來沒有挨過打或極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要比經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並且孩子挨打或接受其他形式的體罰次數越多,他們在測驗中的得分越低。可見,打孩子並非是使其成長的捷徑。

其實,很多父母不明白,隻有在平等的條件下,孩子才願意與父母溝通,才願意向父母說實話。當父母與孩子之間處在民主平等關係的前提下進行溝通後,父母就能從心理上認同、真正平等地對待孩子,從而與孩子產生情感的共鳴。孩子便會把父母當成心中的偶像與楷模,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孩子就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落實到行動。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著他們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方法。因此,要求父母多學習,懂得更多教育的原理,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怎樣的嚴格教育才是正確的呢?

第一,從小培養。要想使孩子健康成長,就要從小對孩子嚴格要求,讓孩子吃點苦,使孩子學會勞動,自己克服困難,磨煉堅強意誌。為了培養勤勞、聰慧、勇敢、堅強的新一代,父母應該真正對孩子負責。“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從每件小事上嚴格規範孩子的品性,孩子長大了就會有良好的道德修養。

第二,避免偏激。有的父母嚴格教子的態度有點偏激,孩子考試不太理想,輕則痛罵一頓,重則攆出去,不給飯吃。由於嚴得不對頭,嚴得過分。以致有的孩子離家出走,有的甚至自尋短見。這種嚴格教子法,隻能“嚴”出人間悲劇,怎能“嚴”出“千裏馬”來呢?

第三,嚴而有理。從孩子學說話開始,對其言行和舉止,都要明確指出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孩子做得對的時候,父母應該讚許,孩子做錯的時候,父母應該批評與教育。使孩子從小就對客觀事物有個明確的是非觀念。這種嚴教法,不僅能使孩子明辨是非,還能使孩子從小養成誠實的品德。

第四,態度一致。在對孩子施行家教時,全家態度必須一致。不能一個教,一個護,做“夾生飯”。在許多家庭裏,往往母親充當孩子的保護傘。父親嚴教,母親袒護;孩子向父親要錢遭到拒絕,母親卻慷慨解囊。這樣的家教能有效果嗎?

父母要想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最主要的不是依靠別人,而要靠父母們自覺不斷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不斷地自我反省,分析教育孩子的成功與失誤,積累豐富的經驗,必要時,可以向一些教育專家谘詢或請教,閱讀一些心理學、教育學之類的書籍,開闊自己的眼界,增長家教知識,樹立正確的家教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