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法則19:不嬌慣孩子(1 / 3)

中國有句古話“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固然重要,但嚴講究的是讓孩子打心眼裏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父母的話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要讓孩子心服口服。否則的話,即使你打了孩子,孩子也不會信服於你,反而會在心裏埋下仇恨的種子。

侯寶林對孩子的要求十分嚴格,在兩個兒子的專業上更是嚴格。侯躍文8歲就迷上了相聲,由於父親反對,侯躍文就偷偷地學,並學習了父親的相聲風格。初中的時候,鐵路文工團向社會公開招考相聲演員,侯躍文被同學拉去應考。他表演的是剛在北京市中學生文藝會演中獲得優勝獎的段子《學校采訪記》,結果被主考員一眼看中。

當侯躍文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親時,侯寶林卻堅持說:“相聲從街頭撂地攤,到現在登了大雅之堂,它不再是生活的小醜、生活的調料,而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相聲演員必須有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要有相當的文化水平。你初中還沒畢業,不適宜當演員。”後來,文工團的負責同誌答應幫侯躍文學習文化課,侯躍文也向父親表示:自己將先當好學生,再當好演員。侯寶林這才同意侯躍文當相聲演員。

正是父親的嚴格要求,讓侯躍文在學習上非常勤奮,這也奠定了侯躍文在相聲事業上成功的基礎。嚴格的家教應是一貫的,機靈的孩子是極善於察言觀色的,他們常常會利用父母的心理弱點,提出一些平常情況下得不到滿足的要求。為保證教育的連貫和一致性,孩子越是這樣,父母越應當堅持原則,對不合理的要求不能隨意遷就,而且該批評的時候一定要照樣批評。

我們成年人中的有些人,曾經受到過父母的嚴厲管教,如今成為有名氣、有地位的人,就誤以為取得今天的成績,是過去父母打出來的。於是,效而仿之,把簡單粗暴的管教方式繼承下來,延續到下一代身上。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管教孩子要嚴,但更要科學合理,要把握好什麼地方該嚴,什麼地方該放鬆。否則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正常發展。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參與競爭最基本的條件,否則,即使有本事、有文化也難以在以後激烈的競爭中立足。更何況,經常挨打罵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感受不到父母的親情,容易養成孤僻冷酷的性格,又怎能在以後的婚姻家庭、事業中不受挫折呢?

嚴格教育不可棄

常言說:“嚴是愛,慣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家庭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對孩子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教育,嚴格訓練。眾所周知,孩子越小,經驗越少,獨立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越差。父母對孩子從小就嚴格要求、管理、教育和訓練,有利於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培養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且,孩子年齡越小,可塑性越大,容易管教,容易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小時候嚴加管教和訓練,比較容易形成習慣。一個人小時候形成的習慣,長時期不會輕易消失,甚至能終生受益。

【情景再現】

有一次,謝立和父親一起過馬路,紅燈亮了,但當時並沒有車輛經過。於是父親連忙拉著謝立的手說:“反正沒車,我們快過去吧。”

謝立下意識地對父親說:“爸爸,紅燈呢!”

父親不耐煩地說:“管那麼多幹什麼,快點走!”

於是拉起謝立就闖紅燈過了馬路。從此以後,父親發現謝立在家裏也學會自由散漫,沒有自律性。當他認識到是自己的不良教育影響了孩子時,已經後悔莫及了。

身教勝於言傳。謝立的父親一次不經意的錯誤,卻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父母在嚴格要求孩子的過程中,不僅要教育孩子自律,更應該做到以身作則。為了鼓勵孩子嚴格自律,父母可以在製定規矩和計劃的時候征求孩子的意見,和他一起完成。而不是以父母的意誌來強迫孩子遵守。

當希望孩子自覺遵守一些規則和製度時,做父母的不要隻是口頭上說,而應該以身作則,通過實際行動鼓勵孩子遵守規則。父親可以說:“來,像爸爸這樣做。”平時給孩子製定規矩時,多征求孩子的意見,並且也要給自己製定一些規矩,讓孩子覺得公平合理,以此鼓勵孩子遵守規矩。父母可以說:“來,我們好好商量一下。”

一個孩子從小養成自律的習慣,可以克服很多不良嗜好,比如無節製地玩遊戲機、看電視。當孩子懂得約束與克製自己的時候,他就能夠把握分寸。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時刻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對於孩子能夠自己管好的事,父母可以多教一些方法,多尊重孩子的意願,慢慢的,孩子就懂得如何對自己的事情負責,從而自然而然地就把這當作一種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