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法則18:培養咬牙勵誌的孩子(3 / 3)

孩子的恐懼感不是天生,是後天習得的,所以父母在平時的教育中,比如說孩子看電視,看書時遇到令孩子恐懼的東西時,要進行正麵引導,讓孩子明白現實世界與幻想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有些鬼怪的形象是人們創造出來對付那些壞人的,正常的人都不需要害怕。

毅力也是一種能力

毅力是孩子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毅力是一種堅持力、是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從小培養孩子的毅力,即使將來遇到更大的挫折,孩子都會應對自如。

【情景再現】

許多日本父母有意讓孩子吃點苦,如上學擠擠公交車而不坐小轎車,在烈日炎炎下趕路,或裸身冬泳等等。注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卑者往往難有毅力,這是因為自信乃毅力的“精神基礎”。這包括廢除體罰謾罵、多多誇獎,鼓勵孩子在某一領域拔尖,讓孩子擁有眾多朋友等。

毅力對於孩子而言至關重要,孩子有了目標方向,有了行動方法,也做好了方方麵麵的行動準備,但就是因為孩子缺乏堅持的毅力,半途而廢。這樣遠比沒有行動目標的孩子痛苦得多。

父母要從培養孩子意誌的獨立與自覺性出發,與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明確生活和學習目標,包括升學理想、職業理想、人生理想。父母不要以為這些與學習不直接相關,就可忽視,更不能無視他們在這方麵的困惑與迷茫。

父母應從培養孩子意誌品質的堅持性出發,當孩子實現目標的支持者而不是批評者,尤其不能因為孩子沒實現目標而嘲笑和傷害孩子。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同盟軍,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和果斷性,盡量避免製造幹擾,鼓勵孩子自己作出決定。

【情景再現】

一次,蜂蜂的媽媽叫他把家裏的幾扇窗戶擦幹淨。本來蜂蜂是完全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的,可是他擦了幾下就不想幹了。於是,媽媽便故意對蜂蜂說:“我不相信蜂蜂能把幾扇窗戶擦幹淨!”蜂蜂聽了這話一下子跳起來說:“我就是能擦幹淨!”好像硬是不認輸似的,一邊說,一邊就高高興興地擦窗戶去了,而且把幾扇窗戶揮得非常幹淨。後來,媽媽表揚了蜂蜂,蜂蜂也十分高興。

毅力也是能力,所以必須加強培養。那麼父母怎樣培養才好呢?

第一,旁觀法。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絕不要插手,更不能全包全攬。若一時搞不清孩子能不能做到,應該讓孩子先試一試,父母再決定幫與不幫、幫到什麼程度。請父母一定注意,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父母哪怕隻多幫一點,都是在阻礙孩子意誌力的培養與發展。很多父母都犯過這樣的錯誤,而自己往往並不覺察。為什麼?因為他們總怕孩子受委屈,這種心軟其實是父母本人意誌薄弱的表現,他們控製不了自己的感情。可見,要想使孩子意誌堅強,父母自己先要做一個理智的人。

第二,拒絕法。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必要的時候要學會拒絕,否則就是在鼓勵孩子放縱感情。這方麵特別要注意的是父母間要互相通氣,保持一致,不要父親不同意的母親來滿足。更不可以認為誰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誰就是愛孩子,那樣會使孩子更任性。

第三,自律法。他人製定的規則是強加的,屬於外力約束,而自己製定的是內省成分,易於自律。父母不妨與孩子商量製定家庭規則,以便共同遵守。如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勝負;進他人房間要先敲門;特定時期不許幹擾他人等。即使父母違規也要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

第四,鍛煉法。科學家們發現,讓孩子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還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即培養了孩子的堅強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堅持才能完成的運動項目,如慢跑、遊戲、爬山、登樓等,對鍛煉孩子的意誌力更有效。當然父母的要求也不能過高,因為運動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不能強迫孩子做做不到的事情。

第五,延遲滿足法。對孩子的合理要求,隻要情況允許,最好也不要立刻滿足,要讓他等幾天,讓孩子學會忍耐,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為他一個人準備的,他所要的東西不是立刻就可以到手的。要磨他的脾氣,磨孩子的性子,使他變得更有彈性,更有耐心,這對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對尚未“經曆風雨”的孩子,在接受意誌力考驗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意誌消沉往往是難免。此時,來自父母與小夥伴的鼓勵至關重要。一旦在他人的幫助與支持下鼓起勇氣度過了難關,意誌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錘煉,這本身就意味著心理素質的某種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