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並不會改變一個人本來的價值,隻要永不放棄,人的價值就永遠不會貶低。通往成功的道路從來就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坦途,相反,經曆苦難是一種幸福,隻有經曆過逆境並且克服眼前的一切,才能真正獲得成功。輕而易舉獲得的成就不會長久。逆境並不是一種苦難。逆境僅是一種環境,隻是人們奮鬥中的反向作用力,隻是為了讓成功果實品嚐起來更加甜美的催化劑。
愛默生說過:“淺薄的人相信運氣,相信環境。天真地認為,由於某人正巧出生在這個家庭、叫這個名字或者恰巧在某個時間段,某個地方,才會發生那件奇妙的事,如果換了一天,就是另外一種情景了;而堅強的人相信因果,所有成功人士在這點上都是一致的。他們相信事物的運行有著自身的規律,但並不是靠運氣;在最初和最終的事件之間,往往存在著密切聯係。決非偶然。”
挫折是最好的禮物
逆境不是必須經曆的,但挫折教育是必須的。兩者並不矛盾。我們不必強調逆境成材,但一定要知道,挫折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孩子們現在的生活變得更為優越了。然而,正是這些優越的條件在造福孩子的同時,也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利的影響。如果運用不當,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可能會缺乏某些對他們終生發展都極為重要的心理素質。父母不必讓孩子逆境成材,但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情景再現】
有一名老教授的兒子,從小學到高中不僅學業一直名列前茅,其他方麵也甚優,他從來就沒輸過。然而上了重點大學之後,在眾多的尖子生中很難再獨占贅頭,他輸了,但沒有輸得起,就因為考試分低,學校要他留級,他就離校出走了。
某市重點高中高考落榜的孩子中有四名服毒自殺,後因搶救及時才獲救。現實生活中,除這些遇挫折而自殺、出走的典型事件外,青少年其他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也很高。究其根源,這種結果與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獲得對挫折的適應力有直接關係。
這樣的小挫折都無法正視,無法用良好的心態去麵對,無法經受住,那麼當這樣的孩子走出校門,踏上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更大的挫折一定會一次又一次地與他們“相遇”,那麼他們又該如何去麵對,如何去跨越這一個個更大的“坎”呢?
現代家庭的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想方設法排除一切幹擾,讓其順利成長,缺少甚至沒有應激與磨難,適應力從何而來。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挫折教育是對孩子負責的教育。
“挫折教育”就是讓孩子知道要對自己做的任何事情負責,正確麵對挫折,正視挫折,經受住挫折,讓挫折引導孩子不斷成長。這就需要孩子正確處理生活中的挫折,但這並非孩子的一種本能,他們在這方麵需要幫助,需要父母的引導與教育。雖然父母不可能關注到孩子的每一個細節,但做一個有心的父母,盡可能多的關注到孩子們學習與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也許這時候孩子正需要父母的幫助,那父母就可以向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父母不可能幫孩子解決每一個困難,但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挫折像一塊石頭,對於弱者來說它是絆腳石,讓你寸步難行,對於強者來說,它是墊腳石,讓你站得更穩、更高。
【情景再現】
安徒生童話中有一個豌豆公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