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不是必須經曆的
順境中容易成材還是逆境中容易成材,這一直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多數人總是喜歡羅列一大串名人來證明逆境成材的道理,如嶽飛、曹雪芹、司馬遷、蒲鬆齡……他們都是在逆境中奮發圖強,成就一番事業而名垂千古。的確,逆境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逆境也的確容易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但是逆境本身是一種無奈,逆境也是非常態的路徑,誰不盼望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中生活,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呢?一個人連最起碼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他哪來的心思談事業,談理想呢?“逆境中成材”,“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對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剪影,如今有不少人把“逆境成材”當成一種教條,在“逆境崇拜”下,沒有逆境,打破順境也要創造逆境,沒有貧窮,創造貧窮也要迎合那些矯情的古訓。真的是隻要逆境就能成材嗎?
【情景再現】
一直以來父母都認為張海迪從逆境中獲益很多,但是,讓父母聽聽她自己的心聲吧。
“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話,我是一個健康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做得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好,我對社會的貢獻要比今天還要大。”
“今天坐在這麵窗前,看著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髒後又無能為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裏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麼掉下去了,就什麼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麼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逆境不是必須經曆的。新一代的成長和發展越來越多麵對的是順境,這是社會變遷的結果和時代發展的標誌,年輕人的成材環境越來越好,一些富家子弟會不學無術,好逸惡勞,但這不是“順境”的錯,而是教育創新的滯後——社會的進步為年輕人提供了發展的“順境”,而教育尚未在“順境成材”上為社會提供一套有效的啟蒙思想。在這個時代裏,父母不能一味追求“逆境成材”,父母所要做的是引導新一代如何利用好“順境”,引導他們珍惜成長環境和發展機會,也就是說,把教育的前提放在“順境”上,而不能把自己當年的艱辛複製到後代身上,故意營造貧困去迎合“逆境成材”所需要的逆境。一個人戰勝了逆境,他是一個強者,如果一個人戰勝了順境,那麼他是一個理智的強者。
【情景再現】
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裏卻高舉著一張50元的鈔票。
麵對會議室裏的300多人,他問:“誰要這50元?”一隻隻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50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準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
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然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髒又皺。
“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意義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他,因為他並沒貶值,他依舊值50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己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淩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肮髒或潔淨,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