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下,人可以鍛煉出不怕挫折的勇氣和百折不回的信念,但逆境絕對不是獲得這些高貴品質的必要條件,甚至也沒有足夠的理由證明,在逆境下更容易養成這些品質。
逆境還是順境並不是我們所能左右的,但無論處於哪種境地,都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不屈服於逆境,不安享順境。
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安徒生小時候家裏窮,根本請不起老師,父親就給他上課,教他哲理,讓他懂得了世間情懷,懂得了憐憫,也懂得了寫作。11歲的時候,父親病逝了,酷愛文學的他,獨自一人來到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開始了拚搏的生涯。終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他的才華釋放了出來,獲得了免費就讀的一個機會,這對於一個家境貧寒的青年是多麼難得的機會!5年後,他升入了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沒有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美元非公職津貼。
從此,他開始專注於童話創作,一篇又一篇的優秀作品接連不斷地問世,事業一次次達到高峰,但他的生活卻一直處於低穀。他的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自幼貧窮,早年喪父,終身未娶,貧窮,孤獨,悲痛的窘境無時無刻不在伴隨著他;也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是在頑強的拚搏中度過的,他不斷地與命運周旋,抗爭著。他的作品為世間帶來了一絲溫暖,為孩子們帶來了幸福與歡樂,自己生活在寒冷的冬天也在所不惜。
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青年時期曾經遊曆全國各地,以接觸社會、體會民情、考察史跡。同時,他還向前輩學習各種曆史知識。後來他繼承父職作了太史令,閱讀了國家珍藏的許多古代文獻。在此基礎上,他開始秉承父誌撰寫《史記》。正當司馬遷專心著述的時候,發生了李陵事件。司馬遷秉公直言,惹惱了漢武帝。為了免除一死以完成《史記》的寫作,司馬遷強忍屈辱,接受了世間最殘酷的“腐刑”。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韓非等在逆境中發奮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誌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公元前93年)終於出獄。武帝對司馬遷的才能還是愛惜的,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記》。
這兩個都是逆境成材的故事。順境和逆境比較,人們都喜歡順境。因為在同等條件下,在順境中向目標奮鬥,如同順水行舟,有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們更容易接近和實現目標。但是順境對人的事業發展也有不利因素。順境中的寬鬆氣氛、優越條件,易使人滋生嬌氣,自滿自足,意誌衰退。古人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對順境消極作用的一種警誡。積極利用順境的有利條件,避免順境的消極影響,是人生旅途中應該注意的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麵。
在逆境中向目標前進,猶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與更多的艱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隻是增加了人向理想、目標前進的難度,而不是剝奪了為理想目標奮鬥的權利和實現理想目標的可能性。事物常具有正反兩麵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標奮鬥,可能會有順境中難以得到的收獲。因為,逆境的惡劣環境,對於挑戰者而言,可以磨煉意誌、陶冶品格、豐富戰勝困難的經驗。
人的一生往往是在順境和逆境的交替中向前進的。因此,當身處順境時,切莫得意忘形,因為順境隻是一時,不是一世;當身處逆境時,也勿悲觀失望,因為隻要勇於戰勝逆境,順境就在前麵。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對人生的作用都是雙重的,關鍵是怎樣去認識和對待他們,隻要善於利用順境,勇於正視逆境和戰勝逆境,遠大的人生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