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老師講的課程太煩瑣,經常在一件事情上重複許多遍,事實上那些問題我都已經會了。”查爾斯的回答令父親意識到查爾斯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已經遠遠超過其他孩子。“好孩子,你的考慮也有道理,但是你想沒想過,如果老師把課程講得很快,其他的孩子聽不懂怎麼辦?老師的職責可是教會所有的孩子呀!” 父親繼續解釋道。
“嗯……您講得也很有道理。”查爾斯在思考良久之後同意了父親的看法。“兒子,讓我們好好想想,看看能不能想出一個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父親開始引導查爾斯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爸爸,我想到一個好辦法!”查爾斯高興地叫起來。“說出來聽聽,我想這個辦法一定行得通。”父親回答。“爸爸,您給我買些好的書籍,除了正常的上課聽講外,其他時間我可以看這些課外書籍。”查爾斯的回答正符合父親的心意。
尊重孩子是查爾斯的父親與孩子進行溝通的前提,當父親與查爾斯就上學的事情發生矛盾時,父親首先認真傾聽了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解釋的權利,這種以朋友的身份,用平和的語氣和孩子交談,避免孩子和父親之間產生生疏感,拉近了孩子和父親之間的距離。其次是理解孩子,父親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孩子的想法。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父母是不是與孩子的心貼得最近的呢?許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並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成了所謂的“熟悉的陌生人”。這種現象的存在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很深的隔閡,甚至有些孩子會把父母當成敵人,從而為家庭矛盾的產生埋下了隱患。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自己的孩子暢通無阻的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父母所熱心關注的問題,而這也是現今社會環境下一個很棘手的問題。父母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嚐試一下。
第一,創造溝通渠道。語言是一種重要的溝通方式,但有時父母與孩子進行語言溝通起不到任何的效果,語言顯得蒼白無力。建議父母采取多元化的溝通渠道。比如,孩子喜歡音樂,那就采取音樂的方式,要循循善誘。心理學上有“對立違抗”的說法,就是孩子首先會將攻擊麵設定為他最親近的人。父母需要認真思考一下,作為一種符號的出現,是否有些東西是不能為孩子接受的。父母的語言符號用多了,往往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多種新穎的溝通方式,比如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可以插一麵小旗子,寫著“孩子我愛你”,容易增加情趣。常規的溝通方式往往引不起孩子的興趣和能動性。
第二,建立親子關係。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即使說得不得體,父母也應該“洗耳恭聽”;父母要誘導孩子說出他的心裏話,以便了解他的成長經曆,在不斷的溝通中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
第三,給孩子安全感。由於現在社會的發展,孩子了解信息的渠道增多,但是孩子並不能對這麼多信息做出正確的判斷、理解。而這些信息本身又對孩子有很大的誘惑力,使孩子出現潛在的危機,他們要麼感到好奇,要麼感到疑惑。這就需要父母為他們指點迷津,釋疑解惑,認真和孩子交流,給孩子在心理上的安全感。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是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如果孩子在外麵受到委屈、傷害,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家永遠都是他的避風港。
第四,尊重孩子的爭辯權。德國心理學家經研究得出的結論:能夠主動與父母進行爭辯的孩子,在以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一位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認為,爭辯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如下的作用:
1.有助於找到界線。
2.形成自我意誌。
3.訓練辯論技巧。
如果自己做主,主動地和父母爭辯,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所以父母應該以寬容的心態應對,與孩子“據理力爭”,而不是以父母的權威,去“壓服”孩子,喝令孩子“閉嘴”。
第五,抓住人生關鍵期。人一生是有幾個關鍵期的,孩子一般兩歲學語言效果很好,3-4歲是樹立權威的關鍵期,如果錯過關鍵期,那過後對於孩子的培養就會費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父母在相應的關鍵期內應注意強化孩子相應的能力,這種強化應該通過鼓勵的形式,培養孩子的自覺意識。
第六,抓住教育時機。教育孩子還應該找對時機,如孩子心情比較好,願意和父母聊天,那麼父母就可以在聊天的過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進去,或者在給孩子講故事、做遊戲中進行溝通,處於比較興奮狀態的孩子,相對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