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萬事興,從古至今,無論家庭貧富,都把和睦作為衡量家庭幸福的重要標準。現在的家庭相對於以前的家庭來說,居住比較獨立,一般都是三口之家。夫妻關係就是各種家庭關係的主體,也是家庭的支柱。夫妻關係和諧可以讓家庭更美滿幸福,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必須的條件。
孟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子名軻,從小喪父,全靠母親倪氏一人日夜紡紗織布,挑起生活重擔。倪氏是個勤勞而有見識的婦女,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讀書上進,早日成才。但小時候的孟子天性頑皮好動,不想刻苦學習。他整天跟著左鄰右舍的孩子爬樹捉鳥,下河摸魚,田裏偷瓜。孟母開始又罵又打,什麼辦法都用盡了,還是不見效果。她後來一想:兒子不好好讀書,與附近的環境不好有關,於是,孟母第一次搬了家。
但搬家以後,孟子還是坐不住。一天,孟母到河邊洗衣服,回來一看,孟子又腳底板揩油溜了。孟母心想,他又會到哪裏去呢?找到鄰居院子裏,見那兒支著個大爐子,幾個滿身油汙的鐵匠師傅在“叮叮當當”地打鐵。孟子正在院子的角落裏,用磚塊做鐵砧,用木棍做鐵錘,模仿著鐵匠師傅的動作,玩得正起勁呢!孟母一想,這裏環境還是不好,於是又第二次搬了家。
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圍沒有鄰居,門外是一片墳地。孟母想,這裏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吸引兒子了,他總會用心念書了吧!但轉眼間,清明節來了,墳地裏熱鬧起來,孟子又溜了出去。他看到一溜穿著孝服的送葬隊伍,哭哭啼啼地抬著棺材來到墳地,幾個精壯小夥子用鋤頭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覺得挺好玩,就模仿著他們的動作,也用樹枝挖開地麵,認認真真地把一根小樹枝當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來,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不得不第三次搬家。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學堂,有個花白胡子的老師教著一群大大小小的學生。老師每天搖頭晃腦地領著學生念書,那拖腔拖調的聲氣就像唱歌,調皮的孟子也跟著搖頭晃腦地念了起來。孟母認為兒子喜歡念書了,高興得很,幹脆拿了兩條幹肉做學費,把孟子送去上學。
從此孟子專心讀起書來。由於他天資聰明,後來又專門跟孔子的孫兒子思學習,終於成了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人物。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對他的成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從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發:良好的環境非常有益於孩子精神品質的形成。有些父母對孩子“嚴加管教”,不準幹這,不準幹那,隻要好好學習就行,而自己下班回來,不是放錄音機,就是看電視機,或是把一些無所事事的人約到家裏喝酒聊天,打麻將,人手不夠的時候,讓孩子也玩上兩把。有的父母隔三差五的吵吵架,摔摔盤子、砸砸碗,家庭糾紛不斷,搞得孩子每日心事重重、精神緊張。有的父母搞個體經營,晚上回到家裏,不是叫孩子幫忙經營,就是算經濟賬……這種氣氛,怎麼能利於孩子成長呢?
曾有專家對“你最喜歡什麼樣的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孩子們對父母和家庭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並非是經濟、物質條件,而是家庭精神生活。最喜歡的家有下列五種:
第一,和睦、團結友愛的家。孩子最喜歡父母和和氣氣,不吵架,不鬥嘴,讓家裏始終充滿愛。
第二,活潑、歡樂幽默的家。孩子喜歡家裏充滿笑聲和歌聲,希望父母能抽出時間和自己一起玩,做遊戲或講故事。
第三,求知、好學上進的家。孩子看見父母每天晚上都看書學習,自己也願意翻書看畫報。有的孩子說,我的父母天天晚上不是看電視,就是打牌、下棋,亂哄哄,使我也不能安心學習。
第四,文明、民主的家。孩子都喜歡自己的家講文明、講民主、講禮貌,尊老愛幼,團結鄰裏,有事能一起商量,每個人都能發表意見。
第五,整齊、清潔的家。孩子都希望有個幹淨、整齊的家,希望父母在家裏不要吸煙。
從以上要求中不難看出,孩子最關心的是家庭氣氛和對他們采取的態度。他們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
與孩子一起遊戲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應抓住孩子這個天性,抽時間和孩子一起遊戲,建立與孩子溝通的平台,走進孩子的心裏,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這不僅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開發,而且還能融洽家庭關係,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