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發現孩子有了過失行為時,父母千萬不要著急、氣惱,甚至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孩子。要從關心愛護的角度出發,采取細致、耐心的方法,態度溫和地鼓勵孩子承認錯誤,冷靜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幫助孩子找出錯誤的根源,改正錯誤,切不可急躁、粗暴,甚至施加壓力,進行打罵、體罰等。尤其是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之後,父母在予以鼓勵的同時,肯定他說實話是好的表現,然後指出錯誤的危害性,讓孩子在鼓勵和愛護中知錯改錯。
孩子的誠信教育首先要從父母做起,有些孩子學會撒謊是受大人不良影響的結果,父母弄虛作假,孩子就不會忠誠老實。很難想象一個見風使舵、阿諛奉承的父母能培養出真誠待人、言行一致的孩子。
【情景再現】
自來水嘩嘩地流著,歡歡站在水池旁。“媽媽,水表裏麵的小針不走了!”歡歡大聲對母親說。
“別吵,讓人聽見了!咱家水表壞了。”母親小聲敷衍著。
這時,有人敲門,歡歡打開門,是抄水表的叔叔來了。
“叔叔你來得真巧,我家水表壞了,正想去找你修呢!”
“孩子懂什麼!”母親瞪了他一眼,連忙開大水龍頭:“你看指針轉著呢,水表沒壞。”歡歡滿臉疑惑地走開了。
後來,歡歡在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個茶杯,這個茶杯是母親從國外帶回來的,非常珍貴。母親看到了,非常生氣。“不是我打碎的,是小貓碰下來的。”歡歡小聲地對母親說。
“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了!”說著,母親一巴掌打在歡歡的屁股上。歡歡哭了起來,他的眼睛裏充滿了疑惑。
像歡歡母親這樣的家長並不是少數,逛商場時,售貨員多找了錢,父母會使眼色不讓孩子說實話;坐公交車,為了不給孩子買票,量身高時,讓孩子彎曲一下腿等。孩子有很強的模仿性,時間久了,他也會學著父母的樣子,撒謊、投機倒把、欺騙他人。並會把這種行為當成是“光榮”的事,會把每次欺騙成功當成一種刺激。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也許您的孩子就因為您個人私利而失去了誠實的品質。
還有的父母會因孩子不誠實而獲得私利,表揚和讚美孩子,說孩子真聰明。殊不知,這樣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對做人的原則產生疑惑,最終養成撒謊的壞習慣,甚至造成心靈扭曲。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都沒能夠表現出誠實品質。與某些城府頗深的人相比,孩子的誠實往往令人敬畏,因為孩子少有大人們的複雜和狡詐,他們不懂得“作秀”,而敢於誠實待人。他們的心裏沒有私利,隻是實事求是,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原原本本地說出來,這是多麼可貴的品質,而有些父母卻把孩子的這種品質扼殺了。
讓誠實根植於孩子的心靈
講誠信是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梁,是幹好工作和搞好學習的前提,誠信是社會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倫理價值需要。所以播下誠信的種子要從小開始,讓誠信根植於孩子的心靈,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礎,才能建立起誠信的大廈。
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誠實、不說謊話欺騙家長。然而,有些父母的行為卻與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背道而馳。
【情景再現】
《羊城晚報》載,作家北野到英國朋友家做客。這位朋友有個三歲的孩子,非要跟北野一起洗澡。北野就敷衍他,你先洗,我一會兒就去。等阿姨給孩子洗完澡後,因為北野沒去,孩子就哭了,說北野欺騙他。孩子的媽媽當即就跟北野急了,責問他既然已答應和孩子一塊洗,怎麼又騙了孩子呢?這件事對作家北野觸動很大,因為他馬上想到,倘若是中國的媽媽,差不多都會對孩子說:“乖乖別哭,媽媽給你買糖吃。聽媽媽的話,媽媽給你買汽車、飛機……”至於自己對孩子的承諾是否真兌現,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北野和他朋友兩種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形象、具體的體現出了中國家教的弊端。中國的父母往往為了讓孩子暫時停止吵鬧,會做出一些並不會兌現的承諾。如果一次次許諾都不過是一張空頭支票,孩子的一次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久而久之,孩子逐漸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在這種受騙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誠信觀念必然淡漠,孩子將來必然形成這樣一種人格:多疑、猜忌、對別人充滿戒備、騙別人心安理得。而英國的父母們決不這樣,在孩子麵前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讓孩子從小就在誠信的環境中成長,將來孩子也一定會向他們的父母一樣,做一個誠實、講信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