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法則2:守信的孩子贏得未來(1)(1 / 2)

我國是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千百年來,人們把誠信作為言行信條和高尚的美德加以恪守尊崇,古語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名言,就是教育人們要講誠信。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三國演義》記載,關羽因劉備兵敗不知所終,為保兩位皇嫂,與曹操訂約三條後而降。三條為:一者,隻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裏萬裏,便當辭去。愛極關羽的曹操當即允諾。曹操得到關羽後,真是盡其所有希望將其留下。但後來關羽聞知劉備下落後,便掛印封金,留下書信辭別曹操。曹操手下戰將欲去追趕,曹操阻攔,說道:“吾昔已許之,豈可失信!”進而對手下戰將張遼說:“雲長封金掛印,財賄不以動其心,爵祿不以移其誌,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遠,我一發結識他做個人情。汝可先去請住他,待我與他送行,更以路費征袍贈之,使為後日記念。”而後,關羽過五關斬了曹操的六員戰將,曹操仍以自己既已答應關公,就不可失信而阻止手下人追趕。

無論是商鞅變法還是曹操放過關羽,都講的是一個信字。管子雲:誠信者,天下之結也,意思是說誠信乃天下行為準則的關鍵,這足顯誠信在古代社會的重要作用。時下人們常說,“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和,業無誠信不興,國無誠信不穩,世無誠信不寧。”這充分說明,誠信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人們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

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誠實品質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海涅曾說過,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如何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呢?這一問題值得父母們共同探討。

悅納孩子的誠實

孩子是否誠實,與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有直接關係。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創造一個寬鬆、愉快、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相互保持誠實真摯的態度,使孩子感到成人的愛護和關心,他才能夠信賴成人,有了過失才敢於承認。孩子誠實的行為,父母應該給予賞識和讚揚,用賞識留住孩子的純潔和誠實,培養孩子誠實正直的優秀品質。

【成功導讀】

軍軍是一個活潑的小男孩,大家都很喜歡他,但他有一個愛撒謊的習慣,父親絞盡腦汁,批評懲罰都不起作用。於是,父親決定換一種方式。一個星期天的早上,父親問軍軍:“昨天的作業完成了嗎?”

“好像還沒有。”軍軍不高興地說。

父親絲毫沒有生氣,反而大聲稱讚:“軍軍,我很高興你告訴我實情。因為你今天沒有撒謊,我絕不會因為你沒做完作業就懲罰你,但是作業你還得去寫,寫好了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爸爸接著說:“爸爸喜歡誠實的軍軍。”軍軍開始明白,說實話並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相反,結果還不錯。軍軍決定不再說謊,做一個誠實的人,因為爸爸喜歡誠實的軍軍。

父親對軍軍偶爾一次的誠實大加讚賞,讓軍軍嚐到了誠實的好處,也讓軍軍明白了父親愛的是真實、不需要任何謊言修飾的孩子,這對軍軍改掉說謊的壞毛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所以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講真話,讓孩子明白,說實話對他有好處。發現孩子有誠實的表現,就要及時獎勵他,而最好的獎勵就是讚美。

表揚,是鞏固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一個重要手段,往往比懲罰更能奏效。培養孩子的誠實品質更是如此,當孩子鼓起勇氣承認錯誤時,父母不應該隻看到孩子的錯誤,而應該首先為孩子的勇氣、誠實鼓掌。因為誠實的品質比任何東西都要珍貴得多!

【成功導讀】

美國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從小好奇心強,不論什麼事情都要動腦筋想一想,問個“為什麼”。他的父親是個大種植園的園主,非常喜愛花草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