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法則1:孝心是做人之本(1 / 3)

我國古代很重視“孝道”,認為“忠臣必出孝悌之家”。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孝順的人也如同世風一樣,每況愈下,我們不妨先看看古人是怎樣孝順父母的,也許會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一次震撼。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生母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隻要嚐一嚐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嚐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鬥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沒過幾天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製三年。

這些故事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感動,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懂得心疼父母的並不多呢?他們隻知道從父母那裏索取,而不懂得回報。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與當今的家庭教育分不開的,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富裕了,父母就想讓孩子多享福,要啥給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這樣教育的背後,隱藏著傳統道德日漸衰敗的危機。富裕是好事,但富裕不光要富了物質生活,更要富頭腦。

老百姓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的不孝順,跟父母的“榜樣”作用也有很大關係。孩子大部分時間是與父母一起度過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威望,父母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有些父母自己就不孝順長輩,張口閉口是“老不死的”;對待婆家人冷若冰霜;對待娘家人熱情似火,這都給孩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孩子的將來必將走父母的老路。因此,要讓孩子有孝心,父母就要以身作則,給孩子作出表率。

孝乃為人之本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孝順父母、回報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把孩子培養成材就要從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這堂課開始。父母應經常帶孩子去老人身邊噓寒問暖,同時也給孩子一份孝敬責任,讓孩子從小懂得,孝敬老人是每一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富有愛心的一代,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才能讓父母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而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孩子們的種種“不孝之舉”令人吃驚!

【情景再現】

一名六年級的男同學,明知下崗的父親僅僅靠修理自行車獲得微薄的收入,花錢仍然大手大腳,經常向父親索要零花錢。除了出入遊戲機房,他每天放學還要在校門口買上五串羊肉串,吃得滿嘴流油。而當疲憊父親要他打一盆洗臉水、取一條毛巾時,他卻不屑一顧,懶得動手。

一名小學四年級男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床鋪都要母親來整理。有一天,母親生病臥床,為了吃飯和鋪床休息,這個男同學竟對著生病的母親大發脾氣。

一名小學五年級女生曾在周記中透露,自從頭發花白、年邁的奶奶住進她家之後,她從未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給奶奶吃;而疼愛她的奶奶幾次為她買了零食,反被她譏之為“太次”、“太土”,並把零食扔進了垃圾桶。

上述這些“不孝之舉”屢見不鮮,讓人震驚,更讓人心寒。可以說中國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母,他們可以為兒女奉獻一切,從出生撫養孩子到長大成人為其買房娶妻生子。按理說,中國父母的老年生活應該是最幸福的,因為他們付出的愛最多。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而在美國卻是相反的情況,在個人退休金和社會保險製度比較完善的美國,老人的晚年自然無虞,然而,子女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沒有因此衝淡,子女不會因為過早地過上了獨立生活,就逃避孝敬父母的責任,在美國,孝敬父母、尊敬老人是一種濃厚的社會風氣。子女會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天,和父母交友、幫助父母做些家務等,他們樂此不疲,還從中體味出了幸福。中美父母的差距不能不讓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