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小黃香表達孝心都體現在細節上。對孩子孝心的培養就應當從日常細節處入手,讓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讓他知道父母養育了他,他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激父母。點滴小事既比較可行、又可以持之以恒,還容易養成習慣。
其實有些孩子並不是沒有孝心,而是父母把孩子這份孝心給抹殺了。表達孝心需要實踐,需要父母給孩子一個機會。可有的父母卻不這樣。曾有一位媽媽臥病在床,上中學的兒子主動要求為媽媽熬藥、做飯,但這位媽媽猶豫再三,最後不但支撐著下床熬藥,還自己動手做飯端給兒子吃。媽媽即使生病了也用不著我的幫助!男孩心中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日常生活中對父母的勞累和難處就變得不聞不問,其實,增強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感,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家庭事務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才能體會父母的苦心,才能使孝心在孩子身上紮根。
古代韓非有句名言:慈母敗子。意思是做媽媽的過分慈愛,孩子不會成器。愛是滋潤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營養,但要防“營養過剩”,一個嬌慣了的孩子,心中很難容得下別人,孝心更是無從談起。
【成功導讀】
麗麗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家庭條件雖然很好。但她的父親對她的要求卻非常嚴格,尤其注重麗麗孝心的培養,父親有時間的時候就會教女兒學習《弟子規》,周六還會帶上女兒去超市挑選物品,去看望年邁的奶奶,幫助奶奶收拾房間,給奶奶洗水果。父親教育麗麗,洗好的水果必須挑個好的給奶奶,把水果遞到奶奶手裏之後,自己才能吃。在父親的教育下,麗麗非常尊重長者,看到路邊有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她會主動幫忙;父母下班回家,會給父母沏一杯茶;飯後,會幫助媽媽收拾碗筷。
麗麗父親從思想和行動兩個方麵來引導麗麗。讓麗麗認識到尊敬長輩是她應該做的,是一種不容推卸的責任。麗麗父親教育的成功給我們的啟示:培養孩子的孝心,關鍵是父母做好“引路”的工作。
第一,父母要有正確的認識。父母應該認識到,過分的溺愛會害孩子,父母必須學會控製自己的情感,不能任隨孩子耍性子。例如飯桌上要讓孩子懂得與別人共同分享美味食品,在家裏應讓孩子承擔起他應有的責任,不要袖手旁觀,這種責任感對於他的將來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家庭關係。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吸取他們的意見。同時,孩子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皇帝”,父母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形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係,知道父母是長者、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裏逞強胡鬧。
第三,重視對孩子的親情教育。親情看似平凡,實則孕育著偉大。有親情的孩子既能愛父母,也能愛他人。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先重視包括親情在內的德育教育。父親要教育孩子愛母親,母親也要教育孩子愛父親。孩子種了“親情”的種子,自然就結出“孝心”的果實。
第四,讓孩子體會為人父母的辛苦。如今,不少孩子隻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讓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經地義的。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噓自己的父母地位怎麼顯赫,怎麼日進鬥金,卻不願講其父母的錢是如何來之不易。由於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談不上孝敬了。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孩子自然就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五,父母要更科學的愛。表達愛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孩子不僅需要直接的愛,更需要含蓄的愛、科學的愛、深沉的愛。把愛藏起一半是父母的明智之舉,為了孩子將來能自食其力,父母要把愛藏在心底,讓孩子適當地吃些“苦”,受些“累”,忍受一些挫折,這是人生的必修課,父母切不可忽視這重要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