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現】
一中學生每天都由父母接送,一天母親突然發病,送醫院急救,做父親的心中一直惦記著兒子,好不容易抽出身來,剛準備去,迎頭見兒子氣呼呼地回來了,忙上前笑臉相迎:“兒子,你回來了,累了吧,是你自己走回來的?”兒子見了,滿麵怒氣:“你在家裏忙喪啊!不走回來還能飛回來不成?”父親愣在原地,半天緩不過神來。
這麼惡毒的話竟然出自一個中學生之口,而他說話的對象還是他的父親。這個中學生的行為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他心中沒有父母,更別說心疼父母了。孩子不懂得心疼父母,是因為父母沒給過他心疼的機會。父母每天都像鬧鍾一樣準時接孩子,象侍從一樣伺候他,讓他“舒服”慣了。突然一反常態,父母不這樣做了,孩子心裏當然“不舒服”了。常言道,子不孝,父之過。父母在責備孩子的同時,更應該反省自己,是誰讓孩子變成了這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采取的教育方法以及父母人格魅力的影響,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決定作用。
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是全家大人的掌中寶,心頭肉,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孩子指東,全家人不敢往西,孩子要星星,不敢給月亮。當然,父母愛孩子是無可厚非的,問題關鍵不在於愛的本身,而在於怎樣去愛。如果隻是從物質生活上去關心、滿足孩子,而忽視了對他們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蜜罐裏長大的孩子不懂得疼愛父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將來他們做出打罵父母的事也就不足為奇了。
父母是一麵鏡子,孩子時刻在關注著“鏡子”的行動,千萬不要因一句“老東西”把孩子帶壞了。
【情景再現】
從前,有一家媳婦對她婆婆特別不好,讓婆婆吃剩下的飯菜,睡冰冷的床鋪,老人病了也不聞不問,還詛咒婆婆早點去死。有一次,她七歲的兒子偷偷地給婆婆送一點好吃的,不料被她發現,還惡狠狠地訓斥了兒子一頓,把碗砸爛,把好吃的東西倒掉喂了狗。這一切都被她的兒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一年之後,兒子對媽媽不孝敬婆婆的行為一點都看不慣,但又不敢直說。於是,兒子找來一個竹筒,把它用刀慢慢砍斷,然後做成一個竹碗。正這時,媽媽走了過來,問兒子在幹什麼?兒子頭也不抬地回道:“給你做碗呀,等你老的時候,我也像你對奶奶一樣,用這個碗給你吃飯!”她頓時傻眼了,想起自己對婆婆的不孝行為,聯想到自己以後的生活,竟當著兒子的麵流下了悔恨的眼淚。從此,這個做媳婦的再也不敢怠慢婆婆,盡忠盡孝,有什麼好吃的首先給婆婆送去。
與其說這位母親不善待婆婆,不如說她不懂得善待自己。母親的行為讓孩子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也為自己的後半生埋下了隱患。有些父母就是這樣,自己沒有給孩子起到表率作用,等孩子反過來不善待自己的時候,才開始後悔。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時刻都在看著、學著。父母為孩子樹立了什麼樣的“榜樣”,用怎樣的行動教育孩子去“孝敬”長者。孩子將來也會怎麼做。也許,父母們沒有想到自己就是孩子不孝順的“啟蒙老師”。
孝,是“立人之本”,“人倫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中華倫理持續發展的內在基因,是中華文化之特色。“孝”是親情之愛,是生生不息的愛心,是形成個人品德之根源。中國傳統孝道有過時之處,也有維係宗法社會等級製度的痕跡,但講孝不等於“封建”與“落後”。無人性的孝道要徹底破除,孝道精華不能抹殺和揚棄。要認真反省近百年來國人對於孝道的偏見與成見,用“與時俱進”的觀點,進行積極的現代轉化和建設。
父母是孝心的引路人
孩子出生後第一次喊媽媽、第一次學走路、第一次拿起筆寫字……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都離不開父母的幫助和指導,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同樣,培養一個有孝心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指引。一個融洽的家庭氛圍是孝心成長的沃土,家庭成員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親相愛,在愛心的驅使下,孝心就會逐漸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小,能做什麼事情呀?孝敬長輩並不是讓孩子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孝敬長輩,隻是舉手之勞,父母下班後,給父母倒一杯茶、給奶奶捶捶背、打掃一下房間、甚至一句溫暖的問候都是孝心的表現。其實,在日常生活中,細小的關心最能表達孝心。
【情景再現】
《新三字經》裏的“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指的是漢朝時因孝敬父母而聞名的孩子黃香,9歲喪母後,非常孝敬爸爸。每當夏夜臨睡前,小黃香就坐在父親的床上把蚊子趕走,把蚊帳掛好,再用扇子把席子扇涼;而每當冬夜,她就先睡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焐熱,再請父親睡下,不僅如此,小黃香在學業上也十分出色,當時就有“天下無雙、江夏黃香”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