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元通寶”錢背月紋(1 / 1)

“開元通寶”錢背月紋

收藏與鑒賞

作者:魏詠柏

一位藏友最近得到一枚“開元通寶”錢,他非常高興地邀請我到他家一起把玩欣賞。

藏友收藏的這枚“開元通寶”錢直徑為2.4厘米,重約4克,它最引人注意的地方,是背麵有個月紋。對於“開元通寶”背麵的月紋,收藏界有個比較流行的說法:這是唐朝某位娘娘的指甲印。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麼在銅錢卜留下指甲印的是哪位娘娘呢?

唐玄宗時的才子鄭虔在《會稡》中說:當年負責鑄造開元通寶錢的官員進上蠟樣,文德皇後觀賞時無意中用指甲掐下一個印痕。這樣,蠟樣翻成錢模,再鑄成錢,錢背就留下了月紋。可是,這個說法經不住推敲。因為武德年間皇帝是高祖李淵,李世民還沒有做皇帝,又哪來的文德皇後呢?後來,有人發現了這個漏洞,將文德皇後改為太穆皇後。太穆皇後是高祖李淵的夫人竇氏,甚至還有人將文德皇後換成楊貴妃。總之,說法越來越離譜,使人無法相信。

其實,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從錢幣鑄造工藝程序分析,說“開元通寶”錢背的月紋與所謂文德皇後、太穆皇後、楊貴妃等人的指甲印有關,都是不正確的。既然“開元通寶”錢背的月紋不是某位皇後或貴妃的指甲印,那麼這月紋又是怎麼回事呢?

我國古代錢幣在錢背鑄有背紋的,不是唐代“開元通寶”錢首創,而在唐代以前已有先例。例如: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錢,有的背紋為四出四星;東漢時期的“五銖”錢,有的背紋為一“田”宇,有的背紋似一魚形;三國蜀漢的“直百五銖”錢,有的背紋為一“十”字或鑄一“為”字,有的背紋為一“田”宇,也有的背紋為一“~”形。總之,在唐代以前的貨幣已有鑄造背紋的習慣。

根據唐代以前貨幣所鑄背紋,或作為裝飾性的,或作為鑄造地地名的,或作為鑄錢爐別記號等特點看,“開元通寶”錢背的月紋肯定不是地名,其他隻有兩種可能,一是作為裝飾性的,一是作為鑄錢爐別記號的。從“開元通寶”錢背所鑄月紋的情況看,部位規範,整體布局協調,線條粗細勻稱、弧度大小適中、兩端渾圓,使人觀之,既無誇張之感,又無添足之嫌,由人工專門設計鑄造所致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可以認為“開元通寶”錢背的月紋,當是一種兼具裝飾和爐別的記號。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