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紙麗影
收藏與鑒賞
作者:譚雲
在京、津等地古玩市場、古舊書店和紙店文具店裏,搜集箋紙、箋譜者大有人在。那些名畫、名店、名刻、名印“四絕”的箋紙、箋譜,漲勢最為強勁。
藏家追捧 高價落槌
近十幾年來,在各大拍賣會的古籍善本專場上,多有箋紙、箋譜參拍。雖然它們往往價格不菲,但都得到藏家追捧,以較高價位落槌。
在2001年翰海春季拍賣會上,清代宣統年間《百花詩箋譜》以數萬元高價成交,民國時期《榮寶齋詩箋譜》以上萬元成交,現代《蘿軒仿古箋譜》以數萬元成交。此後,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拍賣一部1981年出版的《蘿軒變古箋譜》,以萬餘元成交。北京海王村拍賣公司2006年古籍春拍結果顯示,民國時期木版套印箋紙4冊,成交價10多萬元。2009年3月北京德寶古籍拍賣結果顯示,舊花箋一套,成交價數千元;素月樓信箋200張,成交價數千元。報載,清代民國時期水印花箋,市場價每張已達50元至100元。2007年,《北平箋譜》1933年編號簽名本在拍賣會上以數十萬元成交,震撼了收藏界。這些信息充分說明,箋紙、箋譜收藏持續升溫。
精致典麗 曆史悠遠
箋紙是舊時文人雅士用於題詠或書信的一種幅小而華貴的紙張,一般在縱30厘米、橫18厘米左右。紙質潔白、勻薄、細膩、柔滑,並印有淡雅而精美的圖案花紋,尤以名家繪稿者更具觀賞價值。在箋紙上寫信為信箋,寫詩為詩箋,作畫為畫箋,寫謎麵則為謎箋。團體、機關、企業、學校等特印有組織名稱的函紙為公用箋,如當年南社、中華書局、北京大學所用箋紙。文人學者以自己齋號製個人專用箋紙,是私家箋,如周作人的苦雨齋製箋。清朝末年翰林杜彤家在天津楊柳青,所用信箋皆由愛竹齋畫店用梅紅紙印刷,名家畫梅。也有在箋紙上印以漢瓦周壺或銘文者,古香古色。還有以各種色彩印製成山水花鳥等圖樣,故統稱之為“彩箋”“花箋”“錦箋”等美名。將彩印箋紙輯成圖冊,則稱為“箋譜”。
箋紙起源於南北朝時期,至唐代開始有了私人專用箋紙。相傳唐時女詩人薛濤創製深紅色的小彩箋,獻酬名賢,裁書供吟,世稱“浣花箋”(因染箋時用浣花溪水),又稱“薛濤箋”。宋代謝景初創製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色箋,世稱謝公箋。這類箋紙,多為色紙,至元代製箋,始於雜色粉箋上印金銀花飾,益增華美。
明代以後,箋紙的藝術追求更在圖案花紋上。著名的如明代吳發祥的《蘿軒變古箋譜》和胡正言的《十竹齋箋譜》,所畫清供、博古、山水、花鳥、人物、曆史故事等,極其精致典麗。這兩部箋譜均用套色木刻水印,並在世界印刷史上率先采用“拱花”技術。所謂“拱花”,就是凹凸版,以表現流水、白雲等縹緲恍惚的立體虛幻效果。這兩部箋譜的發行傳世,為文苑增添了風雅情調。嗣後,各種箋譜如百花齊放,爭奇鬥妍。
近代以來,北京的榮寶齋、上海的朵雲軒等都出過大量精美的箋譜、箋紙,吳昌碩、虛穀、齊白石、姚茫父、陳師曾、張大幹、王雪濤等繪畫名家都參與過箋紙的繪稿。1911年,天津文美齋刊印了一部《百花詩箋譜》,圖案有紫丁香、玉蘭、菊花、萬年青等草木花卉,作者張兆祥是天津人,擅畫花鳥,設色豔雅,備極工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