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鄭振鐸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使命感,毅然擔當起搶救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重任,於1933年搜集、編輯了《北平箋譜》,委托榮寶齋出版,翌年又委托榮寶齋翻刻了明代的《十竹齋箋譜》。
文化鑒賞 趣味悠長
箋紙、箋譜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既可收藏,又可觀賞。天津著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書法家王雙啟先生,就是一位醉心集存箋紙且卓有成就的收藏家。他認為,中國的文人書法家,一定要重視文房用具,寫毛筆字、寫信時一定要講究用箋。為此,他在不到20歲時就開始集存各種箋紙,不斷研究,經常賞玩,一直堅持了60年。當年,在北京琉璃廠,在全國各地的紙鋪,都留下了年輕而執著的王雙啟尋尋覓覓的身影。蘇州作家、學者王稼句先生在《花箋上的風景》一文中寫道:“我是喜歡箋紙的,紅八行,暗八行,都買過一點,華寶齋印的‘複旦大學珍藏名人手劄箋’,也得到一遝,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印上花草蔬果、山水人物、小說戲文、銅玉古器的花箋,雖是咫尺小景,卻意態無窮。遙想上世紀30年代,魯迅、鄭西諦廣事收羅花箋,輯印《北平箋譜》,又重印《十竹齋箋譜》,真是讓人神往的風雅事。雖然兩位的意思,乃在留存版畫史料,魯迅《北平箋譜序》就說:‘此雖短書,所識者小,而一時一地,繪畫刻鏤盛衰之事,頗寓於中:縱非中國木刻史之豐碑,庶幾小品藝術之舊苑;亦將為後之覽古者所偶涉歟。’但對我來說,隻是玩賞罷了,偶然得到幾葉,就放起來,閑來取出,以消磨光陰……箋紙的實用功能久已淡化,如今已很少有人來用它寫信或抄詩,偶爾有之,大凡也是沾染了一點昔年人物的情趣。但作為閑來的欣賞,固然也趣味悠長。舊時月色,有時也真堪憶念……”
箋譜圖書 包羅萬象
隨著箋紙、箋譜收藏持續升溫,搜集、研究箋紙、箋譜的圖書也受到收藏界重視。王樹村先生編著、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花箋掇英》一書,介紹了箋紙的起源和發展,並附有各種箋紙圖案。這些箋紙內容豐富,包羅萬象,大都是晚清和民國時期印製的,色彩有單色、雙色、彩色,從中可以清晰地認識到箋紙的紙質特點、繪畫風格和社會作用。劉運峰先生所著、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文房清玩——箋紙》一書,從魯迅給許廣平的信談起,介紹了箋紙的來曆與演變,箋紙的製作、用途、題材以及繪製方法,並介紹了部分畫箋名家、刻箋高手以及他們的作品,書中還通過幾種著名的箋紙和箋譜,介紹了箋紙收藏與市場價值。這些書,對於箋紙、箋譜收藏愛好者來說,都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