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開平碉樓
尋幽覽勝
作者:影洪
我對廣東江門開平碉樓的認識僅停留在電視節目裏看到的幾組畫麵:散落在田間的中西合璧的碉樓在夕陽下集合成難以言表的美,讓我在那個瞬間決定要去這個地方看看。
離開灰霾統治的城市,來到潭江之水衝積而成的平原,麵對寧靜的村莊,我心中充滿感激。洞開的車窗裏一股一股灌進來帶著甜味的空氣,我昏沉沉的腦袋陡然一醒。成片開闊的綠色稻田、彎彎曲曲的小河、密實挺拔的竹林、盛開的各色鮮花、濃鬱歐式風格的成片碉樓群,這樣美妙的田園風光不是虛構出來的。當那些高大堅固的碉樓從村落間升起的時候,時間和空間模糊了界限,誰把中世紀的城堡搬到了嶺南鄉野,並為它們添加了多立克列柱和哥特尖券拱,還將巴洛克時期的絢麗桂冠戴在它們頭上,再配以精巧的科林斯毛莨葉和柔美的愛奧尼克卷渦?在它們身上還能看到中式傳統的灰塑和飛簷。這些建築野心勃勃,極盡華貴之能事,恨不得將古希臘到文藝複興時期以及古老中國的所有修飾都穿戴一身,雖飽經滄桑,卻依舊富麗堂皇。
自力村是碉樓比較集中的村落,雲幻樓是其中的代表。雲幻樓高5層、外部造型和裝飾帶有明顯的西式特征——簷角、浮雕、環行的回廊、高大的石柱、圓拱的小門,完完全全的西洋風格。穿過綠樹掩映的小小庭院,上兩級石階,推開那並不寬敞的厚重暗色的木頭大門,我們沿著狹小的木樓梯進入碉樓內部,看到了古舊的桌椅,老式的大床,暖水瓶,梳妝鏡,一切都散發著古老的氣息。牆上掛著當年樓主人一家的照片,我看著這些桌椅床台,想象著當年的他們如何在這裏飲食起居。主人臥室精致的紅木雕花大床前竟擺了張洋琴,右邊一扇窗子很小,鑲著粗粗的鏽紅鐵條,透過鐵條,可以看到無盡的稻田像一塊鋪開的綠絨毯,伸向遠方。想必當年主婦彈琴之後的寂寥,隻有透過鐵窗看一方田地打發了。二至四層是主人生活作息的居所,五層是一個帶柱廊的平台,四角各有一個突出的“燕子窩”,這是最能夠體現碉樓防衛功能的設計,向外向下的射擊孔就開在燕子窩的牆上。
瑞石樓有“開平第一樓”的美稱,被大片竹林包圍,高9層25米,是開平現存的碉樓中最高的。五層頂部的仿羅馬拱券和四角別致的托柱,代替了其他碉樓中常見的卷草托腳形成向上的自然過渡;六層是具有愛奧尼克風格的列柱與拱券組成的柱廊:七層為平台,四角建有穹窿項的角亭,南北兩麵建有巴洛克風格的山花;八層中立有一座西式塔亭;九層小涼亭穹窿頂的羅馬風格更多一些。在整體的西方建築風格中,樓主人沒有忘記注入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因素,七層匾額上的“瑞石樓”三個道勁的大字表現出樓主的文化情趣,對碉樓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匾額之上則是西方建築中常常用作裝飾手段的建築構件——山花,帶有濃厚的巴洛克風格,立麵造型雄健有力之中流溢出富貴之氣。門窗上雕龍畫鳳,有富貴吉祥、延年益壽等中國傳統的祝福字眼。從這些建築風格,可以看出當時中國民間對西方文化表現出的從容、自信、大膽接納的心態,並洋為中用,兼容並蓄。
碉樓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混凝土外牆厚實堅固,大門是沉重的鋼板,窗戶小並裝有鐵柵,儼然一副防衛保守的姿態;然而,它上部的裝飾卻又融會中西,精巧細致,張揚外向的性格顯露無遺。當年,碉樓的主人不管世外的戰爭與紛爭,回到這裏,親手打造了一片世外桃源。在這裏,寧靜與閑適是主旋律。如今,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大部分碉樓已是人去樓空,不再使用,記載著一個個華僑家庭或家族的興衰,維係著海外鄉親的牽掛和思念,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來看碉樓的人並不多,稀稀疏疏互不打擾。遊人中占很大比例的是扛著長槍短炮的攝影發燒友,他們支上三角架,眯著眼睛久久地取景,他們的表情寂然又生動。斜陽裏,大樹下,遠望碉樓,它們靜默著,有種深沉的力量,寧靜得讓人想流淚。在玻璃幕牆和馬賽克征服了幾乎所有城市的時代,碉樓,這些曆史十字路口的坐標仍然倔強地矗立在田野之間,與偉大的時間對抗,用鏽跡斑斑的鐵門和傷痕累累的樓壁訴說著曆史的滄桑,見證著僑鄉的變遷。我坐在暮色裏,看著漸漸升起的炊煙,忽然不再想拍照片了,我隻想安靜地看著,傾聽著,感受著黃昏時分偶然來到的一個小村落最寧靜最柔軟的時光。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