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遊綿山
尋幽覽勝
作者:影子
清明文化發源地、曆史文化名山——綿山位於山西介休市,它不僅雄、奇、秀、險,而且有以春秋戰國時介子推事母盡孝而聞名的中國寒食文化節的傳說。又到一年清明時,“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中描繪出了清明祭祖的場景。春風習習的日子裏,綿山再次吸引世人的目光。
清明文化:緬懷先賢 暢享自然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清明時節,紛紛細雨,綠草茵茵,一走入綿山,這首含蘊著樸素哲學思想的宋詩,立刻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綿山,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裏,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清明文化的緣起,更是給這座名山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氣息和滄桑的曆史之感。
“士甘焚死不公侯”,清明節的來曆,傳說與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有關。當年晉國內亂,重耳流亡在外,斷糧窘困,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後,重耳返國為君,重賞當年隨他一起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複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之中。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無奈,綿山山高、樹深、路險,找到隱居的介子推母子談何容易。無奈,晉文公便下令放火從三麵燒山,希望介子推能出來。可是介子推竟然背負著老母,被焚死於一棵老柳之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隻吃寒食。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隻見那棵老柳樹死而複活,綠枝幹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複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下了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複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如今的清明,人們專程回鄉,攜家帶口,拜掃祖墳,已相沿成俗。在人們心目中,清明是一個悲傷的日子,似乎所有的眼淚,都應該在這一天傾瀉而出。其實,若按曆史源流來看,清明節也是一個祭祀與遊樂平分秋色的明媚春日。中華民族具有天人合一的觀念,在自然界生機萌動、氣候宜人的清明前後投入自然的懷抱,適合於人之本性,也是人與自然相和諧的體現。民間自古就有在莊重儀式之後縱情歡樂的節日文化傳統。綿山風景區年年都要舉辦清明(寒食)文化節,有公祭介子推大典、寒食精品展、懸崖騰空掛祥鈴等係列活動,讓清明文化的魅力得以不斷傳承和彰顯。
此時綿山路旁、河畔,到處可見依依垂柳,若隨手折下一枝,也許會聽到古人的喃喃細語從它柔韌而又堅強的枝葉中傳來。
綿山風光:雄奇險秀 春意盎然
綿山之奇奇在山,過九曲十八彎的盤山公路,懸崖上、崖縫中、山坡上、路兩側,隨處可見成片成行的鬆樹、柏樹和楊樹,滿目青山,綠色如黛,蒼蔚深秀,如詩如畫。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岩、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岩、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岩洞堪稱奇觀。抱腹岩之“腹”大,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遊人於“腹”內,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岩。兔橋、鹿橋、天橋、古雲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懾魄,令人讚歎叫絕。遠望懸崖上雨後春筍綠如翠,近望盆花紅黃紫白粉異呈,我不禁被這綠色美景所吸引。登臨山腰放眼望去,兩邊山巒猶如兩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嶺上蒼鬆翠柏,花香鳥啼,環境幽雅,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綿山綠意盎然充滿生命氣息,磅礴秀麗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