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王家大院的密碼(1 / 3)

王家大院的密碼

古村古鎮

作者:申曉飛

邯鄲市峰峰礦區西南部的老鴉峪村有一處王家大院,論名氣,它顯然不及同名的山西省靈石王家大院。但是在規模和建築特色上,此王家卻不輸於靈石王家。與這些晉商名宅不同,老鴉峪王家的名氣更多源自這些傳說——“九門相照”未完工的遺憾以及家族內“飛毛腿”武藝高超的長輩。有人繪出王家大院的建築平麵圖,從而發現大院呈一個“王”字形。但是王家後人對此還有著新的解釋,王家大院暗含著怎樣的密碼呢?

文物普查組的發現

進入老鴉峪村要走上一段斜坡,直到看見一座矗立在坡上的類似於“城堡”的建築,才算踏進村子。“城堡”的外圍為八角形,當地人稱它為“八角樓”。這是王家上院的門,也是整個王家大院的正門。

2007年10月份,執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的河北省文物局普查小組正在邯鄲地界上考察,其中一支是由齊瑞普帶領的第五小組,他們在10月下旬來到峰峰礦區。

小組一共5人,其中兩人是峰峰文保所的工作人員。他們來到這裏後,當地鎮上的一名工作人員說,老鴉峪村有一處建於清末、民國時期的大宅院,人稱“王家大院”,它“保存較好、值得看看”。於是他們動身來到老鴉峪。

對老鴉峪的王家大院,他們進行了一天的考察。回想起當時的情景,齊瑞普對這座“八角樓”印象尤為深刻,因為它“很獨特、很漂亮”。並且“從1997年開始從事考古工作,去過很多地方,這種建築卻在其他地方沒見過。”

齊瑞普將收集到王家大院的資料做了簡單整理。不久後,很多媒體報道了峰峰礦區也有座“王家大院”的消息,這時老鴉峪村王家大院才逐漸受到關注。

“漏鬥形”的槍眼

八角樓為兩層樓,南北長15米,高7米多,有四個直角、四個鈍角、兩個內直角。八角樓大門是兩層木門,開在東北角。一層樓東麵隻開著這個門,西麵的牆上開有兩扇窗戶、三扇門。

通往二樓的樓梯建在北牆上,這麵牆部分倒塌,因此從一樓走上二樓已比較困難。樓梯拐角的圍牆上有一個槍眼,除了這個槍眼,二樓四扇窗戶下半米的地方也都有槍眼。這些槍眼外小內大,呈“漏鬥”狀。

峰峰文體局趙立春說:“這樣的話,從外麵看槍眼是一個小孔,隱蔽性高。而裏麵的射擊者,架上槍械就有更多的射擊旋轉角度。”然而,為什麼八角樓上會有如此多的槍眼呢?

王家後人王耀書說,作為王家大門,八角樓建造的主要作用是防土匪。事實上,八角樓北側還曾有一座“過街樓”,據說它高8米,上麵三麵留有槍眼,可以“一槍鎖三眼”。可惜現在已經倒塌,隻有些模糊的建築痕跡。

由於北麵是進村的大路,過去土匪猖獗經常由此進村搶奪財物,於是王家在此修建過街樓和八角樓。當然,在王家大院的後方——最南端也建有炮樓。不僅如此,王家大院內也建有“碉堡”,照壁上也開有槍眼。王耀書說,他的二爺爺王廣澍就是在八角樓上與土匪打仗時死的。由此可見,王家建造如此之多的防禦也就不足為奇了。

“八角樓”並非唯一

八角樓是王耀書的爺爺王恩淑於1928年建造的。之前人們一直以為它建於1930年。為了確定建造時間,王耀書找到住在天津的叔叔,從他那裏得到了這個確切時間。

然而,八角樓的設計者卻並非王恩淑,而是由當時磁縣觀台鎮六河溝煤礦礦主日本人巍礦士設計的。

王恩淑那時任磁縣民團的一個長官,巍礦士可以說是“靠”著王恩淑。王耀書說:“當時我爺爺對巍礦士說,想要建一個氣派點的王家大門還要兼顧防禦,於是巍礦士模仿煤礦上的一個角樓,設計了這個‘八角樓’。”

或許建築形式獨一無二,但是“八角樓”的名字卻並非唯一。遠在千裏之外的江西省茅坪村也有一座八角樓,它是屋頂起八個角,所以稱“八角樓”。而王家大院八角樓是整體的。據說,建造八角樓時所需的“直角磚”“鈍角磚”等異形磚,都是王家人自己燒製的。因此它們之間不管是外觀還是實用性上都不相同。

主人畢業於國子監

進了八角樓,第一個院子是王家的書房院。中間正房、左右廂房,一處典型的四合院。齊瑞普說:“這種格局的庭院是冀南民居特點之一。”

書房院北廂房的門額上刻有“惠、迪、吉”三個字,這三個字出自《尚書·大禹謨》的“惠迪吉,從逆凶”,這句話簡而言之就是“順道者昌,逆道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