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鄉土人才 播撒文藝火種
邯鄲市文聯主席張海英說:“繁榮基層文化,光靠藝術家‘送文藝’是不夠的,必須以點帶線、以線帶麵,在基層大地播下文藝火種。”為此,邯鄲市探索出“線式”培育法,市級文藝家培訓縣級文藝家,縣級培訓鄉裏文藝骨幹,文藝骨幹培訓村莊文藝愛好者,逐步實現文藝培訓在邯鄲全覆蓋。
邯鄲市音樂家協會在基層舉辦了歌曲創作班,幾位主席團成員累計為群眾開展樂曲創作培訓30多天,主席張保生講課100多場,聽課學員共創作歌曲、歌詞近1000首。在他們的輔導下,磁縣有100多個村莊都編創了“村歌”,被村民廣為傳唱。
在成安縣道東堡鄉化店村村委會,農民的書法作品掛滿了牆。這個村是遠近聞名的“書法村”,村裏每年都要比別的村多過一個“會”——書法年會。每年臘月初八,村裏都要把書法愛好者集中起來給村民寫春聯,這已成為該村多年來的約定俗成的節日。
村民吳躍說:“俺喜歡書法也有十幾年了,自從市書法家協會在村裏建立了‘書法家協會采風創作基地’,俺每天都要抽空來練一會兒字,”他對記者說,在書法名家的指點下,他的字有了質的提升,“現在看起來真的像那麼回事了!”
58歲的老農李立廷平時就喜歡給鄉鄰寫個對聯,他說:“以前俺連生宣、熟宣都分不清,現在在我們這兒成立了市書法家協會采風創作基地,有了書法大家的指導,村裏二十多個愛好書法的都找到了適合自己練習的字體,大家的字越寫越好了,給鄉親們寫春聯也自信了!”
2008年12月,邯鄲市書法家協會還在成安縣第三中學建立了詩詞楹聯教育基地,鼓勵、指導詩詞楹聯之鄉的孩子們編寫楹聯。2011年11月,邯鄲市詩詞楹聯協會創作培訓基地也在這裏揭牌。“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楹聯是其中耀眼的一束,”市詩詞楹聯協會主席王維中表示,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們耳濡目染,了解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生根發芽,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
這樣的基地,還有邯鄲縣河沙鎮農民詩書畫培訓基地、邱縣農民漫畫培訓基地、清輝書社農民書法家培訓基地等。記者走訪一些基地看到,在當地農民漫畫家李培根、農民詩人王金貴等一批鄉土文藝人才帶動下,不少農民都加入到文藝活動中來。
這,隻是邯鄲市文聯開展的“六進十送”活動走進群眾的一個縮影。2011年以來,邯鄲市文聯各文藝家協會帶領協會文藝家開展的“六進十送”活動,通過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軍營、進農村、進企業,為基層民眾送高雅之風、送金色瞬間、送紅歌金曲、送精品巡展、送歡樂祥和、送影視經典、送國學讀寫、送鄉音鄉情、送梨園風采、送舞苑精華等活動,各協會藝術家的腳步,深入到全市基層的每一個角落,用自己最精通的藝術形式,最高水平的文藝節目,給基層民眾帶來真正的藝術零距離接觸。“六進十送”活動累計參與文藝家約2000人,送上各類演出、講座、活動約300餘場,受惠民眾達10萬人,是邯鄲市基層民眾的一場文藝饕餮盛宴。
據介紹,文藝創作采風基地的建立,承擔著以下幾項功能:一是培訓,富有教學經驗的協會會員能夠經常為喜愛文藝的基層民眾進行技能培訓輔導和基礎知識普及,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基層民眾的文藝素質,從而將文藝之根留在基層;二是體驗生活,廣大藝術家在這裏廣采基層之風,從而使創作活力和激情得到激發;三是創作文藝精品。“六進十送”活動不僅為文藝家的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使文藝家集中精力,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正如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賈永清同誌曾要求的,“接地氣、找活水、抓活魚”——隻有深入基層,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同時,也為基層文藝愛好者打開了創作之門,使他們能夠發揮特長,在文藝家的指點和教導下創作出更多的文藝作品。
藝術家們就這樣,帶著對人民群眾深深的感情走進了基層,走進了群眾之中,活動中湧現出的感人事跡不勝枚舉:邯鄲市著名紅色收藏家魏少先同誌,冒著盛夏酷暑,載著重達幾百斤的放映設備,用自己收藏的紅色電影義務為群眾放映300餘場,為群眾送去紅色經典影視;音樂家協會舉辦的歌曲創作班為基層群眾開展樂曲創作培訓,同時在全市上下舉行的“紅歌彙”比賽中為參賽選手授課500餘次,僅音樂家協會主席張保生就親自授課100餘場;今年48歲的藝術家徐光照主動放棄了城市的優越生活,回到位於邯鄲縣河沙鎮南街村的老家,出資35萬元建起了集書畫創作、舞蹈學習、文藝排演等為一體的“光照文化大院”,不分寒暑,義務教農村青少年和廣大農村婦女學習書法、繪畫、舞蹈,活躍農村精神文化生活,“光照文化大院”還被市文聯、市書法協會、市美術協會命名為“青少年書畫培訓基地”,50多名農村青少年在此研習書畫創作,由其牽頭成立的“俏大嫂”舞蹈隊,目前隊員已達80多人,她本人也於前不久當選為全省“文明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