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
作者:袁躍
發布年報本是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之間進行溝通的良好方法,但是年報內容的頻頻出錯卻令這一溝通渠道陷入尷尬的境況,“拯救”年報勢在必行。
雖然2010年年報披露業已收官,但多家上市公司仍疲於為其年報修“補丁”。白酒巨頭貴州茅台在更正2010年年報時稱,高管薪酬所用單位應該是元,而不是年報中的“萬元”。而此前所公布的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1542.89億元年薪總額,實際應為1542.89萬元。一字之差,公司高管薪天壤之別。
這一低級錯誤令業界啼笑皆非。但是根據巨靈財經的統計,這種現象並非個別。截至2011年5月23日,上百家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年報披露出現錯誤,錯誤類型包括財務數據統計錯誤、報表披露內容不完整、限售股比例出錯、照抄2009年年報等等,以及一些類似遺漏計量單位、注冊會計師姓名、小數點以及會計師意見等的低級錯誤,有公司甚至將公司董事長的名字也寫錯,令人歎為觀止。
對於年報這一嚴肅事項,上市公司竟然錯誤百出,烏龍不斷。在上市公司財務團隊逐漸完善、會計師事務所等第三方機構不斷增強的今天,究竟為何緣由?《首席財務官》雜誌為此采訪了CFO、董秘、業界專家以及第三方機構人士共同探討如何防微杜漸,還年報以本來麵目。
頑疾背後
對於年報披露的參差不齊,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謝誌華分析認為,“年報披露的問題可分為故意和非故意兩種情況。對於非故意的低級錯誤,有的是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出了問題,有的可能是對會計準則的專業判斷錯誤,也可能是年報審查程序環節疏漏造成的,而故意行為則有可能是年報背後利益驅動的黑手在操縱盈餘管理。”
對於謝誌華提出的非故意錯誤,受訪者大多認為這與上市公司的工作態度有很大關係。北京探路者戶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CFO張成認為,其實上市公司都非常諳熟年報披露規則,但是由於很多公司的內部控製流於形式,才導致一些上市公司財報的質量過於蒼白,而這和執行者的責任心不強密不可分。
北京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CFO劉國忱對此提出了“三條線”的建議,“年報披露必須有三條線要處理好,第一是賬務核算;第二是日常報表;第三是年報,這三條線環環相扣。可是一些上市公司對年報披露重視不夠,日常賬務核算不紮實,內部缺乏嚴密有效的稽核程序,把關不嚴;如何披露年報證監會雖然有統一的模板,但是隻是框架性的規定,缺乏明確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層層把關,可是手有十指,必有不齊,有漏洞是準以避免的。”
不過中瑞嶽華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劉貴彬認為,除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之外,與我國年報披露的時間要求也密不可分(詳見本刊2008年3月《年報塞車之患》)。“我國年報披露和審計時間過於集中,上市公司會計人員和審計師的工作大量集中在1~4月份,財務人員和審計師在這段時間工作強度極大,有時甚至免不了有通宵達旦的情況。在高負荷、高壓力的情形下,低級錯誤不可避免。”與之相比美國年報的披露時間很靈活,公司可以自主申報年報披露時間,這樣工作量就可以分攤到全年。“因此,與其以點概麵地指責審計師,還不如考慮合理調整年報披露時間,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掩蓋之困
作為披露公司市值的窗口,年報對公司自身和投資者的意義不言而喻,但是有些公司卻並未在年報中盡責披露對投資者有價值的信息。以2010年大受追捧的新股漢王科技為例,其2010年年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23703.45萬元,比去年同比增長112.71%,實現淨利潤8790.16萬元。但是仔細對比年報不難發現,去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雖然依然大幅增長,但全年的淨利潤總額低於三季度,第四季度實際虧損1212.22萬元。但年報中對這一業績變動並未進行披露。2011年4月29日,漢王科技發布2011年一季度財報,淨利潤為-4618萬元,同比下降210.29%。隨後股價一路狂跌,股價在一天之內跌去70%。
這種現象無論是在國內資本市場還是海外資本市場都不少見,一旦業績出現下滑上市公司就會誠惶誠恐,唯恐外界知道。專家認為這種錯誤想法的根源還是在於上市公司對“公開、透明”認識的缺失。恒潤國際資本有限公司董事長倪忠森,此前曾在多家上市公司擔任CFO,對於年報的製作和披露非常有心得。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他建議上市公司如果在經營上碰到困難,一定要在第一時間真實完整地來披露,不能存有“家醜不可外揚”的錯誤思想。與此同時,還要切實從經營上、從業務源頭上去解決困難,提升業績。
263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副總裁、董秘劉江濤將“實事求是”奉為圭泉。“年報披露必須保證100%的正確,任何上市公司把‘實事求是’四個字琢磨透了,一切就好辦了。”劉江濤稱263會將年報披露的“實事求是”量化到每個月,無論是月報還是季報都切實認真執行,“平時不遺留問題,到製作年報時就會相對輕鬆,井然有序。”劉江濤介紹,263的董事長、公司管理層、監事代表、內審部門都會參加定期例會,對公司的業務收入、資產負債、成本、管理費用、利潤等等十分熟悉。而且公司整體文化氛圍非常通暢平等,業務部門有什麼變化與問題都會和財務及信息披露部門及時保持溝通。“年報就像朋友,你認識它,它就認識你,平時就要多了解、多接觸,重大問題、遺漏問題才能及時發現、及時解決,這就可以避免陷入平時不聞不問,到了年底才著急的工作習慣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