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還孩子以童年
當今之時,有一種令人擔憂的教育傾向,正越來越嚴重地影響每一個做父母的人,這就是,為使自己的孩子將來能考取大學,甚而考入名牌大學,便無情地且有效地讓孩子過早進入成人角色。在許多父母的眼裏,最重要的莫過於孩子考試得了多少分,以及他在班級排名第幾。他們往往強迫才一二年級的孩子天天記日記,天天做奧數題,或天天背英語,把孩子每日的時間排得滿滿的。顯然這種過分強烈的競爭意識,以及急功近利的做法,必然使孩子生活單調,且神經緊張。記得一位朋友對我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記憶中沒有童年生活是可怕可悲的事!”
按理說,童年中的孩子,應像沐浴陽光的小草那樣鮮嫩可愛,應像飛來飛去的小鳥那樣自在快樂;而做父母的,則應真心喜悅於孩子的天真童趣,而不是隻對他們的考試分數感興趣。其實,孩子平日不無可笑的牙牙稚語,不無浪漫的天真幻想,正是其父母感受幸福生活的源泉之一。若能真正欣賞童趣,並時常擺脫成人觀念而熱心投身於孩子單純快樂的生活中,做父母的肯定也快樂,甚至比孩子更快樂,仿佛自己正再度童年,美妙無比。
讀到這裏,也許有些家長疑惑不解。因為在此之前,我是熱衷於向大家介紹如何教孩子識字、做算術,甚至做那些令人頭疼的奧數題,以及如何教他們學電腦、學語文、學英語,甚至背唐詩,而現在卻一反常態,大呼還孩子以童年,似乎自相矛盾,出爾反爾了。其實呢,這是一個誤會。
因為,我並未強調每個孩子應把我所說的那些內容,按我所指出的方法,一項不漏地學一遍,而是再三申明,必須尊重孩子的個人興趣,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的內容上,使孩子有興趣學,然後再循序漸進地由淺而深地學下去;若反複引導仍無興趣,就不必勉強,萬勿強迫。另外,我在文中曾多次向家長建議,如做遊戲那樣教孩子,因為孩子隻有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才能真正學好要他所學的那門知識,而且會學得特別快。
然而,即使你孩子有興趣跟你學這學那,也必須每日給他留出一段時間,讓他獨自一個人玩,或者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這時候,他愛幹啥就幹啥,不闖禍就行。孩子必須有屬於他自己的時間,也必須有屬於他自己的空間。如果你的孩子有一間完全由他獨自享用的房間,或者那怕隻有一麵可由他亂塗亂畫的牆壁,那麼你的孩子,會更多更好地享受到童年的樂趣,而這種樂趣,會深深印在他的記憶中,使他終身難忘。
7、走向光明
幾乎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而且幾乎每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深藏驚人潛力,可事實上,並非每個熱衷於兒童早期教育的人,都能教導出像威特或穆勒那樣的神童來。除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有問題外,大概其主要原因,還是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幹擾和障礙。比如,你因工作而早出晚歸,很少有時間陪孩子;又比如,你所堅信其正確的某種方法,恰好違背了孩子學校裏的傳統教育觀念,致使你無法真正有效地實施你的教育計劃;再比如,你本人的知識水平有限,沒法帶領孩子深入到諸如奧數或英語那樣麻煩的知識領域中去。
然而,盡管如此,我們做父母的卻沒有足夠的理由,完全放棄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這包括對他們的早期教育。顯然有些幹擾和障礙是可以克服的,或盡量使其負麵影響,減弱到最低程度。而且,即使麵對難以克服的困難,也應盡力而為,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問心無愧。其實,對熱心於早期教育的父母來說,有些事並非特別困難。比如隻要從小培養,就容易使孩子對書本知識產生濃厚興趣,使他日漸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我相信,這是每個家長都能做到,且應該做到的。
客觀地說,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與其最終的結果,往往有差距。然而,做父母的如果始終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對孩子實施某些行之有效的早期教育方法,就會取得顯著成效。事實上,令人興奮且信心倍增的是,這樣的情況並非罕見。據我了解,許多受過早期教育的孩子都相當出色,比其父母所期望的要好得多。其實,威特的父親,當初並未料想他的兒子將來被稱為神童、數學家和研究但丁的學術權威,而他也是在教導威特的實踐中,才漸漸發現孩子驚人的內在潛力。因此,他真誠坦率地對我們說:“我隻是想把兒童培養成全麵發展的人才,所以才擠出自己僅有的一點智慧,在工作許可的情況下,盡力使他(指威特)成長為健全活潑幸福的青年。”
在此,我們應感謝這位德國父親。因為,他使我們在他的智慧中看到了光明,得到了鼓勵。他始終認為,他對威特所做的一切,是人人都能做到的,隻要下決心,像他那樣去做,就是了。我相信這是真話,而讀過威特父親遺著的斯特娜夫人,早就用她自己的實踐,證明了這一點。這位美國夫人對她女兒維尼夫雷特的早期教育,同樣成就非凡,令世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