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為人父母(1)(2 / 2)

如果父母對有關孩子的某個問題意見不同,或者認為對方給孩子講某個問題講錯了,應該避開孩子私下討論,直至彼此取得較為一致的看法。糟糕的情形是,父母各行其事,且相互矛盾,使孩子無所適從。若長此以往,孩子不僅容易懷疑父母的正確意見,也容易養成誰在跟前聽誰的,而不是誰說得對聽誰的。當然最糟糕的,是父母當著孩子的麵大吵大鬧,甚而動手打架。顯然出現這種情形的家庭,是很難給孩子實施良好教育的。

孩子的智力發展及心理成長,有賴於家庭的和睦與穩固。若父母間出現感情危機,甚至由此導致家庭破裂,其結果,必然是孩子深受其害,最最不幸。失去家庭溫暖的孩子,容易心理緊張,或變得抑鬱脆弱,或變得膽大妄為;其中有些孩子,幹脆破罐破摔,甘願墮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如果父母因某種實際情況不得不分手時,也應克製自己的衝動情緒,盡量在孩子麵前彼此唱隨,以便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父母離婚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3、要講真話

做父母的通常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講真話,不許說謊;甚至翻來覆去地給孩子講述“狼來了,狼來了”那個著名故事,以便提醒孩子不可學那個說謊騙人的小羊倌,否則必定像小羊倌一樣自食其果,真的狼來了,也沒人來救。而我們也常常這樣告誡孩子:說謊的人,必將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一旦人家不信任你了,你便永遠得不到他人的幫助,甚而寸步難行。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這麼簡單。人們說謊的原因,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如做錯了事想逃避懲罰,如想得到自己難以得到的或不該自己得到的東西;而有些人,則常常用謊言捉弄他人(那個嚷嚷“狼來了”的小羊倌便是如此),或僅僅為了炫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過也有些人,習慣拿謊言安慰身遭不幸的人。由此可見,說謊自有其誘人的實際效用,也有其存在的客觀理由。在複雜多樣的實際生活中,最講道德的人,也很難保證自己從未說過謊。然而,即使如此,我們仍須強調要孩子講真話的必要意義。因為孩子年幼無知,缺乏可靠的社會判斷力,所以,他們首先應該知道必須講真話,然後才會明白何時應該講真話,或何時不該把它講出來。

若要孩子習慣於講真話,僅僅口頭告誡一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要孩子講真話,或者要他說話算數,惟有做父母的也講真話、也說話算數才行。孩子比大人有靈性,他們很容易察覺父母講沒講真話。若始終對孩子講真話,顯然要有莫大的勇氣和智慧。

你在孩子麵前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尤其當孩子給你指出來時,你最好立刻認錯,萬勿狡辯賴賬,否則,即使你撈回了自己的尊嚴,也得不償失;因為,你的孩子也將跟你一樣,失去講真話的勇氣。我認為,父母向孩子認錯,至少有兩個重要理由:一是讓孩子明白人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即使父母也如此;二是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要尊重事實,即使它很嚴重。

尊重事實是培養孩子社會判斷力的可靠保證。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向孩子坦率承認現實中的某些困難問題。如果你因家境不好而不能像別的父母一樣給孩子買這買那,你就應該向他說明真情,別怕丟麵子。不隱瞞真情實況,能培養孩子對現實困難的忍受力,以及努力改變這種現實的欲望和意誌。

不過,也並非強調父母必須對孩子什麼話都說。因為孩子對現實的理解力和他們的心理承受力,是逐步提高的,所以隻能對他們講他們能理解的以及能承受的事情。顯然有些事是無須孩子知道的,或不該孩子知道的,對此應盡量回避,就像聰明的外交家那樣,表示無可奉告:那是大人的事。但無論如何,若要孩子講真話,你應保證你對他所說的一切,都基本真實,或基本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