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牙牙學語(2)(1 / 2)

如前文如述,給孩子講故事時,若沒有把握用普通話講得生動活潑,那最好還是用你平日所講的方言土語來講。這樣的話,你講得自然,孩子也聽得舒服。不過,當孩子漸漸長大後,為培養他理解普通話的能力,你應該找一些如《中國神話》或《格林童話》之類的兒童讀物,讀給他聽。先用普通話讀,然後再用方言將它複述一遍。用方言複述時,不妨添油加醋,隻要不違背原文的意思和情節就行。

給孩子講故事,是要他增長知識,豐富想象,然而你不能就此滿足。你必須在適當的時候,要求孩子複述你所講的故事。他講錯了,立刻糾正他;他講得好,也要立刻表揚他,鼓勵他。對牙牙學語而言,這一點非常重要。你孩子若能口齒清楚地講完一個故事,或一個笑話,那他在語言方麵,無疑有了明顯的進步。若孩子自己看了書,並用自己的話講給你聽,那無疑是更大的進步。

5、無中生有

除聽故事外,孩子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做遊戲。因為孩子做遊戲時能充分想象,自由表達,從而迅速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對此當父母的應熱心鼓勵,主動作陪,不可掉以輕心,更不可譏笑嘲諷,抑止孩子的勃勃興致。

盡管起初可能不習慣,因為你不知道怎樣陪孩子玩那種天真幼稚的小遊戲,可你必須放下做大人的架子,像演員演戲一樣進入角色。譬如你和孩子模仿成人打電話。你把他看成你的一位新朋友,或一位老同事,甚至是你的頂頭上司。你們打電話,說事情,一本正經。而更多的時候是,你和孩子交換身份,讓他當爸爸或媽媽,你當他的孩子。一件事你做錯了,他批評你;而他批評錯了,你糾正他。

如果,你和孩子能無中生有地想象出一個人來,你們給這人起個順口的名字,或“阿三阿四”,或“阿狗阿貓”,隨你們高興,而且這人既做好事,又做壞事,因此你們有時喜歡他,有時討厭他,而他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那就好戲連台,可天天唱下去了。

直到有一天,肯定會有這一天,孩子很認真地對你說:“我們家沒有‘阿三’。”

你故作驚訝地問:“怎麼沒有了?他剛才還在客廳裏跟我說‘狐狸列那’呢。”

“不,我們家沒有‘阿三’。”你孩子堅持道:“他是假的。”

這時候,你們家的“阿三”遊戲,便可收場了。因為,你孩子長大了。

較早地理解成人的生活態度及工作方式,必定有助於澄清孩子對許多社會現象的模糊認識,並能糾正他們自以為是或先入為主的錯誤判斷,與孩子做遊戲,便可達到這個目的。當你無法讓孩子理解“法律”這個概念時,你可模仿電視新聞中的實際情形,在家中建立一個小法庭,你當主審法官,孩子當公訴人,而那個倒黴的“阿三”,隻好當被告了。如此審過一兩個“案子”,你孩子對某些法律事務,或法律概念,就會有清晰明確的認識。

許多家長給孩子買各色各樣的電動玩具,甚至買電子遊戲機,讓孩子一個人玩,這有害無益。我認為,遊戲機並非如它的推銷商所說的那樣能開發孩子的潛在智力和反應能力,而恰恰相反,孩子若一味專注於遊戲機,可能會變得木訥機械,不善言辭,以致最終失去學習語言的好時機。

6、背不背唐詩?

唐詩是祖國文化的瑰寶。因襲古代文人的傳統教育,許多家長都在孩子牙牙學語時,教他們背唐詩,甚至以會背多少首唐詩,作為衡量孩子是否聰明的標準。其實大可不必。

我有位朋友,他的孩子三周歲時,能背四五十首唐詩,可四五年後,孩子要上學時,竟全忘光了,一首也記不起來。單純地背唐詩,隻能給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記憶負擔。不過若孩子有興趣背唐詩,而你本人也有能力用孩子能理解的話解說唐詩,也不妨鼓勵他。

唐詩是一千多年前的古詩,盡管琅琅上口,可由於年代久遠,許多在當時流行的詞語,都變了意思,不好理解了。若將它解說給孩子聽,也就更困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是一首很通俗且意味幽遠的好詩。你不妨叫孩子把它背下來,並跟他這樣解說:“我在鬆樹下問一個小孩,那孩子對我說,他師傅上山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到處是雲霧的大山裏,可到底在哪兒,他也不知道。”